龙应台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100
个方式来回答“
文化为什么重要”
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地带了85
岁的父亲去听。
遥远的10
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15
。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
汉贼不两立”
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
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16
岁那,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
岁的少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对峙中仓皇度日,70
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是中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中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400
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孤立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
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探母》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历过《四郎探母》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要的黏合剂。
7
.本文的标题只是一个假设复句的前一个分句。通读全文后,请根据你的理解写出下一个分句。(2
分)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
8
.龙应台在她的文章《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中谈到了文学的一种“
功能”
是 “
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
,你通过《如》文能看见哪些感动?(4
分)
9
.简要回答下列两个问题:(4
分)
(1
)看《四郎探母》时,父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请说说你对“
只好”
一词的理解。
(2
)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
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
。请结合全文,简析“
柔弱”
和“
强韧”
的含义。
10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两个角度谈谈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6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7.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那么你就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或“
你就找到了灵魂的归属”
或“
你就找到了精神的家园”
或“
你就会懂得文化为什么是公民社会里最重要的黏合剂”
。)(2
分)
16
..
(1
)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父辈们被四郎自责而痛苦的孝心所感动
(2
)生活在他乡已是故乡的中儿女被父辈们发自心底的思乡之情所感动
( 3
)作者感动于文化的内涵与力量,感动于美的顿悟。(每个角度各2
分,只需写出2
个角度)(4
分)
9.
(1
)题:一句唱腔,灼痛了几十的老伤疤。作者能够理解父亲—
一那个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的痛苦,但此情此景,任何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于是只好紧握着他的手,用这样一种无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抚慰。(关键词“
理解”“
安慰”
各1
分)
(2
)题: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看起来是柔弱无力的(或“
文化在强权政治、战争或命运面前往往柔弱无力”
);但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使人具有归属感(或文化认同)。(“
柔弱”
与“
坚韧”
的理解各1
分)
10.
答案略。能揭示意义并能结合体验展开分析即可。各个角度观点各1
分,结合体验分析各2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396809.html
相关阅读:宗璞《促织,促织!》阅读答案
高中三年级散文复习阅读:《牡丹的拒绝》阅读答案
《路,在没路的地方》阅读答案
《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阅读答案
散文阅读《李首峰坚守的胡杨》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