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任务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方法指导,而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法的同时,培养各种能力。学习数学的核心是解题,而解题的价值不是答案,而在于它的过程。在教学中展现思维的过程性,是我一直想表达的思想。
一、传授新知要展现思维的过程性
现行教材教学内容主要是数学思维结果的交流表述。如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学内容的安排不作处理而直截了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就会掩盖数学知识获得的思维过程,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如何将作为思维结果的数学内容看作思维过程的材料,对它进行充实、重视和处理,把“现成”的数学变成“活动的”,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是教学设计的重要指向。新课程倡导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学生在猜测的基础上,产生主动实验的需要。通过主动地实验,从而为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供了可能。同时新课程还提倡开放的课堂,倡导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实验,必然开放了课堂,形成张扬学生个性的氛围。更为重要的是,在实验中学生的思维不再随着课本呈现的思维结果而机械“定格”,而是很好地体现了思维的一种自我内化的过程性。数学思维是一个从外感到内在的交互作用。一方面,数学思维是主体将外部材料转化为内部材料的信息增值过程,也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感性材料转化为理性材料的过程,另一方面,内部材料在经常得到恰当使用的情况下,趋向明晰化和进化。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获得了教材中没有体现的探索方法,然后用所获方法去解决相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强化认知,从而形成外感与内在的交互作用。
二、解题过程要展现思维的过程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学会解题的过程。解题是巩固、提高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的有效途径。
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一直是数学教师探讨的热门话题,但现在教学中采用“类型+方法”的数学模式的现象仍很严重,这种做法是“高投入,少产出”的劣法,累老师,累学生,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低下,造成学生常常苦恼的发问:“上课我听得很明白,可自己一动笔做题就没有思路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的思考,我认为其根源就在于老师在进行解题教学时,没有把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过程充分地暴露给学生,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问题稍一改变就无从下手了。因此,为培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教学中必须加强思维活动过程的展示。正如我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说:“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更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结果的方法教人。”。
三、通过提问展示过程
解题时,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变化的语调都可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但最常用方法还是使用问句。问得好,解题思路自然流畅,否则就会有生拉硬拽,“天上掉下帽子”的感觉,因此,展示思维的关键就是设问的巧妙。所谓巧妙,就是问得具有艺术性:“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意思是说: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我常常鼓励学生:要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去解决问题。老师解题时也是这样做的,这样不行就那样,多试试,不要气馁,最终就能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在讲题时,我和学生一块探讨解法,常常对于一道题,在黑板上写了擦,擦了又写,排除了一种又一种解法,如此反反复复把思维过程一点不漏的展现给学生,最后才能找到正确的最优的方案。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要传授获取数学知识的科学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形成数学能力,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数学思维过程,使数学教学真正成为数学教学活动,而不应采用那种不讲思维过程,只讲结论,忽视数学思想方法,抑制学生观察、联想、探索、发现、创新,阻碍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做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科学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充分展示学生、教师的思维过程,在思维的困惑中找到“通路”,在思维过程中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马淑霞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305015.html
相关阅读:高考数学复习:系统梳理 重点掌握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高二数学复习八大原则
高中数学:扇形的面积公式_高中数学公式
三角函数图象性质
科学把握数学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