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指学生依照数学教学大纲,按照一定的目的、内容、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是一个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过程。本文就数学学习的特征与一般过程作一初步探讨。
一、数学学习的特征
由于数学有其突出的特点,所以数学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具体形式,也必将表现出一些特殊性来。
(一)数学学习是数学语言的学习,也是一种科学的公共语言的学习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要求学生应当把对数学语言的掌握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对数学语言的学习应当从语义和语法两个方面去进行,做到“能说、会写、会用”。
数学语言被广泛运用于各门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它们中的不少概念是用数学语言来加以精确定义的,例如瞬时速度、人口增长率等;它们中的不少法则和规律是用数学语言来加以描述的,例如体积、温度与压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另外,数学语言还能帮助我们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作出科学的预测。例如,1871年海王星的发现,就与运用数学语言有密切关系。所以说,数学还是一种科学的公共语言。任何一门科学都是以对数学语言的运用程度来衡量其发展水平的。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只有当科学能够成功地运用数学时,它才能达到完善的程度。
(二)数学学习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需要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源于现实,也必须寓于现实,并且用于现实,这就使数学完全脱离了具体的事实,仅考虑形式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决定了数学学习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各门学科当中一门最为抽象、最为概括的学科。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主要表现在它所使用的高度形式化的数学语言上,例如,数的绝对值的“|a|”的定义形式,就采用了十分形式化的数学语言。
数学学科的这一高度抽象概括特性,容易给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造成表面的形式理解,具体表现在只记住内容丰富的形式符号,而不能真正理解它的本质含义;仅能掌握形式的数学结论,而不知道结论背后的丰富事实;仅能够解答与例题类似的习题,而不能灵活运用解题方法,达到举一反三。从而出现形式和内容的脱节,具体和抽象的脱节,感性和理性的脱节。因此,在数学学习中特别需要进行抽象概括,只有通过逐步地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不仅掌握形式的数学结论,而且掌握形式结论背后的丰富事实。
(三)数学学习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需要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推理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是由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形式。数学是一门建立在公理体系基础上,其结论需加以严格证明的科学。数学推理的严格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是大家所共知的。学习数学时,无论是概念的学习,还是命题的学习,或是定理的证明,习题的解决,都离不开逻辑推理,即数学证明。而数学证明所采用的逻辑形式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就是演绎推理中的三段论。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反复学习、使用三段论来解答各种数学问题,并且还要求他们能够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这对于他们演绎(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无疑是极其有利的。所以从思维过程来说,数学学习就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
(四)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需要较强的非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既是演绎科学,又是归纳科学;既是理论科学,又是实验科学。因此,数学思维具有“实验、猜测、想象、直觉、灵感”等特点。对于学生来说,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学生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外,更需要具有非逻辑思维能力。
(五)数学学习是能使学习者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科学态度、富于创造开拓精神和良好素质的一种学习
数学除了能使学习者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数学观念外,还具有突出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首先,数学中含有许多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例如可结合数学内容,适当介绍一些我国古今数学家的伟大成就,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其次,数学中充满了辩证法,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对立统一(有理数的减法转化为加法)、量变质变(圆的割线绕圆外一点逐渐旋转变成切线的过程)、普遍联系(有序实数对与平面内的点之间的对应关系)、运动变化(数的概念的发展)等。再次,数学是一门特别费思考、严要求、重训练的学科。因此,数学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爱科学、有顽强意志、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勤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最后,数学具有很大的魅力,例如数与形的完美统一、和谐简洁等,足以把学习者带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科学美、数学美的感受力、鉴赏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创新意识。
二、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
根据学习的认知理论可知,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依据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可以将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
(一)输入阶段
学习活动起源于新的学习情境。输入阶段实质上就是给学生提供新的数学信息和新的学习内容,并创设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辨别和抽象概括的情境。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与新学习的内容之间发生认知冲突,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这是输入阶段的关键。为了引起学习,在这一阶段中,教师一方面要设法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要通过一定的手段(例如必要的复习)强化与新知识有关的内容,使学生作好必要的认知准备。
(二)相互作用阶段
在学生有了学习的需要和一定的知识准备之后,当新的学习内容输入后,数学学习便进入相互作用的阶段。这时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就发生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同化和顺应。
所谓同化,就是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对新学习的内容进行加工和改造,并将其纳入到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去,从而扩大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
所谓顺应,就是当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接纳新的学习内容时,必须对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造,以适应新的学习内容的需要。例如,初中一年级学生学习负有理数,就是把负有理数同化到正有理数结构中去的过程,学生在小学已形成了0和正有理数的认知结构,因此,当把负有理数的概念输入时,学生就在他们头脑中筛选出可以纳入负有理数的数学认知结构?正有理数认知结构。根据这个结构,对负有理数进行加工改造,建立起负有理数和正有理数之间的联系:在数轴上,负有理数是0左边的数,负有理数的性质和正有理数的性质相反,负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可用正有理数来定义,等等。负有理数就被同化到正有理数认知结构中去了,原有的正有理数认知结构被扩充成有理数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可用下面的图2来表示:
图2有理数认知结构形成过程
再如,学生学习函数概念的过程就是顺应的过程。初中生刚学习函数时,原有的认知结构不能适应新的认知需要,在此之前,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只有常量数学的有关知识,主要是代数式的恒等变形和方程、不等式的等价变形,以通过运算求得结果为目的,其主要手段是运算。而学习变量的概念,要以变化的观点来考察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研究的着眼点是“关系”,其表达的主要手段是列出解析式或描绘图象。比如,在学习函数概念之前学习圆的面积公式,是为了利用圆的半径去计算圆的面积;而在学习函数概念时,则要换个角度来考察圆的面积公式,将其看成圆的面积与半径之间相互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显然,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不能和新的认知需要相适应,学生必须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学习需要,并建立新的数学认知结构,我们可用图3来表示这一过程:
变量及相互关系→常量数学认知结构→函数认知结构
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过程中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和新学习内容相互作用的两种不同的形式;它们往往存在于同一个学习过程中,只是侧重面不同而已。例如上面所说的负有理数的学习,原有的正有理数认知结构也有所改变,以顺应新知识的学习;而在函数概念的学习中,也存在着同化的过程。
(三)操作运用阶段
这一阶段是运用在相互作用阶段形成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去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的操作指智力活动,也就是数学思维活动,操作的主要方式是数学练习。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使刚刚产生的数学认知结构趋于完善,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数学学习过程的这三个阶段是紧密联系的,任一阶段的学习出现纰漏,都会影响学习的质量。通过剖析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可看出,不但输入阶段和相互作用阶段对新知识的加工、接纳取决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的状况,而且操作运用阶段中问题解决的策略、方式和途径的选择也与一定的认知结构相适应。因此,有效的数学学习,要求新知识与原数学认知结构处于相互容纳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275379.html
相关阅读:科学把握数学新课标
高中数学:扇形的面积公式_高中数学公式
三角函数图象性质
高考数学复习:系统梳理 重点掌握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高二数学复习八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