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诸多新的理念逐渐成为教师的共识,如,课程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教学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应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新教材更是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的过程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良好发展。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学的实践中贯彻这些新理念呢?我认为改进“两个系统”是进入教学新境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这两个系统:一是改进学生“学习动力系统”,这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而言的;再一个是改进“助学系统”,这是从教师教学角度而言的??因为教师的教,所教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属于“助学系统”(“助学系统”当然还有更广泛的内容,诸如这里暂且不论)。以下结合实践谈谈本人对这个问题的粗浅认识。
一、改进学生“学习动力系统”
(一)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情感,以其与个性生命活生生的联系,以其比逻辑?理智先在的地位,以其作为人的动力系统的优势,打开了通往价值理性的通路。也就是说,知识和认知学习,如果不伴随积极的情感活动,它对人的生命价值,对社会的功效都是不能实现的。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这“动力系统”的优势呢?
1.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心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技能,会解决哪些问题,还要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种种情绪感受。由于丰富的情绪感受是抽象的、形式化的数学材料无法表明的,因此,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创设一个既有利于知识学习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学习活动,能自然放松地、真实流畅地表达情感,从而逐步养成自我负责、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的个性。显然,这种个性无疑会对问题解决的成功起着积极的作用,最终导致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2.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美国数学课程标准中,“使学生对于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怀有信心”是数学教育五条总目标中的第二条,由此可见,自信心是数学学习中很重要的情绪感受。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首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抱有信心。要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要给予他们较多的自主权,放手让他们亲自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有的老师在给出问题之后,总害怕学生解不出来,于是迫不及待地讲解自己的思路或答案,殊不知这样做不仅打断了学生的思路,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最终导致自信心的丧失。不断地让学生在解题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是提高自信心的又一有效方法。教学实践表明,如果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充满了回答不正确、解题错误、考试不及格等令人沮丧的失败体验,不仅会丧失信心,而且产生厌恶、逃避数学学习的现象或者产生自暴自弃、无所谓的阴暗心理。因此,老师在解题教学中,所配置的问题一定要符合多数学生的认识水平,要尽可能地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一些“起点低、坡度小”的问题,让他们也有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并通过自己的能力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满足。这种成功的体验会有利于自信心的建立。
3.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是指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理解、信赖的关系,以情感沟通和情感鼓动为手段,达到以爱动其心、以理晓其弊、以严导其行的目的。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尊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迈出的每一步。多多鼓励他们,肯定他们取得的成功,使之产生成功的喜悦。
其次,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学生的真诚热爱和合理期望用各种方式表达出来。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表示出亲近学生的积极态度;要给予每一个学生以同等的参与解题的机会,尽量避免使学生产生被歧视的感觉;对学生的学习反应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作出恰当的评价,学生即使作出错误的回答,也要耐心听取、谆谆诱导,并引导他们纠正错误,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切忌不理不睬或训斥体罚。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如郭沫若从史学的角度概括了大量的史实,得出“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的结论。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通过介绍我国数学领域的卓越成绩,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思维动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的求知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判定定理”时,可以这样引入:
在一张纸上剪一个三角形,将其撕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保留三角形的一个角称为第一部分,另一部分保留三角形的两个角和一条边称为第二部分),然后让学生回答如何才能剪一个与刚才一样的三角形。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探究活动进行得非常顺利。教师归纳了学生给出的答案,有以下三种:(1)只需利用第一部分;(2)只需利用第二部分;(3)两部分都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对三种意见进行讨论,最后几乎所有学生都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异口同声地回答出“只需要第二部分”。他们发现:一个三角形只需要两个角和一条边确定,它的形状与大小就确定了。这一发现对学生来说是很有意义,它使学生因感受到发现的喜悦而备受鼓舞,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情绪饱满,思维活跃,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改进“助学系统”
在学校教学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学生的一切变化都与教师的活动紧密相关。“学习动力系统”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是“助学系统”,只有这两个方面和谐同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师生同心协力,教学才会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助学系统”的要素很多,下面只谈两点。
(一)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有识之士呼吁,不要让数学思想淹没在题海之中。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论知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真正掌握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的教材当中蕴涵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思想、“化归”思想、“方程”思想、“模式化”思想等,在教学中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教学思想方法的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二)注重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申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本人认为,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建立适当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2.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在学习直角三角形的实习作业时,带领学生到操场测量旗杆高度、测量楼层高,学习初步统计时调查本校学生近视率并加以分析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的目的。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用新的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真正树立“为学生有效学习而教”,“为有助于学生成长发展而教”的思想,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切实培养起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能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272371.html
相关阅读:高中数学:扇形的面积公式_高中数学公式
高考数学复习:系统梳理 重点掌握
三角函数图象性质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高二数学复习八大原则
科学把握数学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