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散文鉴赏指导之景物描写的作用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作者:洪合民

  散文作品,都离不开景物描写。景物描写对渲染氛围、凸显主旨、表现人物情感等,有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分析散文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呢?

  分析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

  景物描写首先要考虑符合它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其作用时也要首先考虑这一点。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然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作者抓住了那时那地园子衰败但并不荒凉的特征,再现了作者的所见、所闻。

  分析对人物的烘托、渲染作用

  同小说等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同样有烘托渲染的作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开篇写道:“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特点既概述了故都之秋的景物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切身感受。“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感秋而生悲凉,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些许苦涩。文章起始便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分析对社会环境(或主题)的暗示

  很多景物描写都对社会环境(或主题)有着暗示作用。还是以上文中《我与地坛》的那段景物描写为例,这段景物描写突出“荒芜”,这是历史的见证;“并不衰败”则是现在的真实。然而,园中的小生命们却以它们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顽强。无论是蜂儿还是蚂蚁抑或是瓢虫,它们虽然卑微,但它们并不因为生命的卑微而放弃展示自己的机会,它们依然故我地生活着,向人们展示生命的缤纷,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这些使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命运进行抗争。最终作者写出自己在地坛中所受到的生命的启发:微小的昆虫尚且有存在的价值,何况人呢?作为万物灵长的人,更应该好好活着,活得精彩。

  分析在结构上的铺垫、照应等作用

  郁达夫的名篇《故都的秋》开头就描写了对故都的秋的总体感受,“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统摄全文,为下文具体描绘秋天作了铺垫。抓住这一“文眼”把握文章大意,事半功倍。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267443.html

相关阅读: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
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