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逍遥游》训练提高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记忆方法网

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项是( )

 

A.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B.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è)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C.适百里者,宿舂(chōn?)粮。

 

D.彼其于世,未数数(shǔshǔ)然也。

 

E.我决起而飞,抢(qiǎn?)榆枋而止

 

2.找出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而后乃今培风。         ②小知不及大知。          ③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④此小大之辩也。         ⑤而征一国者。            ⑥汤之问棘也是已。

 

⑦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⑧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⑨彼且恶乎待哉?

 

A.①②⑥⑧     B.①③⑤⑦    C.②④⑦⑨      D.④⑤⑥⑧

 

3.指出下列句中的“其”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B.天之苍一,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未有知其修者。

 

4.指出下列各句中“之”字用作动词用的一项( )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其翼若垂天之云。

 

C.之二虫又何如。              D.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5.请找一个成语,内含句中加点的词,而且意义完全相同。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B.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C.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D.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E.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

 

F.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答:

 

6.品读下面句子,回答后面括弧内的问题:

 

A.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蜩与学鸠为什么讥笑大鹏?)

 

B.之二虫,又何知?(庄子认为“之二虫”不知什么?)

 

C.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斥?笑大鹏与蜩与学鸠笑大鹏有什么不同?)

 

D.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子认为众人可悲的地方在哪里?)

 

E.此小大之辩也。(这里的“小”与“大”指的是什么?)

 

答:

 

7.从古今语言不同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特点:

 

A.《齐谐》者,志怪者也。

 

B.去以六月息者也。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答:

 

8.下面两个句子括弧内的文字是传统的解释,但本书没有采用。你认为本书的解释是否合理,请说说自己的看法。

 

A.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林泽之中浮动的雾气,空气中飞动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动所致。)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天色深蓝,这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答:

 

9.细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写出文中的通假字:

 

答:

 

(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义:

 

效:                     比:                  征:     

 

数数:                   御:                  至:

 

答:

 

(3)具体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

 

A.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B.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C.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D.虽然,犹有未树也。

 

E.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F.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答:

 

(4)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B.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答:

 

(5)就这段文字的说理,写一段二三百字的鉴赏文字。

 

答:

 

10.下文选自《逍遥游》的最后一节,读后请回答问题:

 

惠子(宋国人,姓惠名施,做过梁惠王的相。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chū,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可用)。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狸,lí,野猫。?,shēn?,黄鼠狼)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指出游的小动物。敖,通“遨”,遨游);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捕兽的机关,就是夹子,碰到机关就会自动关闭。辟,通“闭”),死于罔罟(?ǔ,网的总称)。今夫?牛(牦牛。?,lí),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指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A.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             B. 立之?,匠人不顾。

 

C.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D.东西跳梁,不辟高下。

 

答:

 

(2)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答:

 

(3)在这段文字里,惠子对庄子给予了什么评价?惠子是怎样得出这个评价的?

 

答:

 

(4)庄子是怎样反驳惠子的?

 

答:

 

(5)在这段文字里,庄子用了许多比喻,这些比喻的含义是什么?

 

答:

 

 

 

解析与答案

 

1.解析:数数然,犹“汲汲然”、“弊弊焉”,急急忙忙的样子。数,shuò。抢,qiān?,触、碰、撞。

 

答案:D、E。

 

2.解析:①培通凭。②知通智。④辩通辨。⑤而通耐。⑥已通矣。⑦冥通溟。⑧决,通?。⑨恶通乌。

 

答案:B。

 

3.解析:A、C、D三项的“其”均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他(它)”,B项“其”,用于选择问复句,连词,相当“是……呢,还是……呢?”

 

答案:B。

 

4.解析:A项之,动词,到、往。B项之,助词,定语的标志,相当“的”。C项之,代词,这。D项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答案:A。

 

5.解析:联系成语学习文言,既复习了成语,又学习了文言词语,是一种一石双鸟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日功倍的效果。

 

答案:A怒,表示气势很盛,如怒涛排壑、心花怒放。B胶,表示粘住,如胶柱鼓瑟。C抢,表示碰撞,如呼天抢地、抢呼欲绝。D果,表示充实,饱足,如衣不蔽体,食不果腹。E修,表示长,如修竹茂林。F仞,表示长度,七尺或八尺,如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6.解析:这是对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题,A项首先是在对代词“之”指代意义的理解,即蜩与学鸠讥笑大鹏的什么,其次要分析蜩与学鸠的那段话炫耀了自己的什么。B项要联系上文分析庄子指斥了蜩与学鸠在哪些方面的无知。C项是比较分析题,不能把庄子的引用看成是简单的重复。D项从字面看好像是指众人羡慕彭祖长寿是可悲,此题要求分析句子的内在意义。E项“小”“大”是个抽象词语,要求根据上下文将抽象词语的意义具体化。

 

答案:A项前文写大鹏 “之九万里而南”,需要青天和大风作为凭借,没有达到真正逍遥的境界。因此,蜩与学鸠讥笑大鹏,就是讥笑大鹏“有所待”。它们炫耀自己在附近飞来飞去,既不需要风,也不需要高空,仿佛对外界什么条件也不要,它们才是真正达到了“无所待”的逍遥。B项是指斥“之二虫”不知道“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也就是说它们不知道,事物不论大小都“有所待”,只是“所待”有大小不同罢了。C项前面写蜩与学鸠笑大鹏,是笑大鹏“有所待”,炫耀自己“无所待”,言下之意是大鹏不逍遥,只有它们才是逍遥。这里写斥?笑大鹏,斥?炫耀自己“飞之至”,也就是它达到了逍遥。意思是说,我这样不是很逍遥吗?有什么必要寻求大鹏那样的逍遥?庄子认为斥?只是小的逍遥,而鹏则是大的逍遥,斥?不知道逍遥之外还有逍遥。所以庄子说“此小大之辩也”,要区别大小两种不同境界的逍遥。D项字面上好像是批评众人不该追求彭祖那样的长寿,其实是批评众人只知道追求彭祖这样的长寿,不知道追求冥灵、大椿这样的长寿,因为他们不知道长寿之外还有长寿。E项的“小”指的是斥?这样的“小”的逍遥,“大”指的是大鹏这样的“大”的逍遥。

 

7.解析:学习文言文除了要注意古今语言在词语意义上区别,在词语运用上的区别,还要注意古今语言在句式上的区别。

 

答案:A项是判断句,它的基本特征是:主语和谓语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的结构,其标志是“……者,……也”。B项是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以六月息”在现代汉语中放在动词“去”之前作状语,文言里放在动词后作补语。C项宾语前置句,“莫之夭阏”是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时,要前置于动词“夭阏”之前。D项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奚”作介词“以”的宾语,要前置。

 

8.解析:这是一道探究思考题,目的在启示我们不要仅仅拘泥于前人的一种说法。探究时要把重点放在分析产生分歧的原因,结合上下文比较哪一种说法更为妥当。文中这种情形还有很多,在“课文解读”中多有说明,阅读时要细加体会。

 

答案:A项,传统说法与本资料分歧有二:一、传统资料把“野马也,尘埃也”看成是句子的主语,“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看成是句子的谓语。本资料认为“野马也,尘埃也”与“生物”是一种复指的关系,后者是对前者的概括。二、“息”字,传统说法释为“生命的气息”,本资料释为“风”。本资料这样处理的依据是:因为上文写大鹏“徙于南冥”是“以六月息”,这里写空中生物的活动也是“以息相吹”,两个“息”字意义相同,这样才能见出庄子的思路:由大而小;见出庄子的观点:无论大还是小,它们的运动都“以息”,即“有所待”。按照传统的说法,无法看出作者思路的连贯性。B项,传统的说法把“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看成是人站在地面仰视天空而发出的疑问,而把“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看成是大鹏从高空向下视地面。本书认为这两句都是写大鹏,是庄子想象大鹏在高空仰视天空,俯瞰大地。全句的结构是“其视上也……,其视下也……”,句前省略了“其视上也”,用的是蒙后省的方式。照传统理解,这个句子的结构便是“人之视上也……,其视下也……”,那么,句中的这个“其”字当能指代“人”,这便不合逻辑。

 

9.(1)答案:知通智,而通耐,辩通辨,有通又,反通返,辩通变,恶通乌(何)。

 

(2)解析:这都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阅读时必须明白它们在文中的意义。

 

答案:效,功效,在文中是“胜任”的意思。比,合、亲近、团结,如朋比为奸。征,信,文中是“取信”的意思。数数,同“汲汲”,意思是“拼命追求”。御,驾驭、乘。至,最、极。

 

(3)解析:这里列出的都是指代性的词语,“未树”实际也是“未树者”。阅读时,对文中一些重要的指代性词语,能否根据上下文确定它的指代意义,是衡量阅读理解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高考常见的测试点。

 

答案:A项指代斥?,意思是这四种人像斥?一样见识短浅,自以为达到了逍遥的境界。B项指代上述四种人,宋荣子讥笑他们热衷于尘世间的功名利禄。C这个“世”不是泛指“尘世”,而具体指的是上述四种人追求的人世间的功名利禄。D“未树”即“未树者”,指没有达到的境界,也就是“于致福者犹数数然”。E项“致福者”从本文看不出所指是什么,从《列子·黄帝》篇所记“列子御风”的故事中看,当指“是非利害”。F从下文看当是指“己(自我)”,庄子认为列子还是没有摆脱自我,未能达到“无己”的境界。

 

(4)解析:翻译的求是“信、达、雅”,也就是“忠实、通顺、优美”,其中“忠实”“通顺”是最基本的。忠实,就是要忠于原文。要做到这一点,对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必须有准确的理解。如本题中的举、加、劝、沮、分、辩、已、正、恶等。

 

答案:略。(参看“课文解读”相关部分)

 

(5)解析:这是一道语言鉴赏题,要求对文章的说理进行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文章说明的论点,然后分析文章怎样论证或说明论点,也就是分析文章说理的技巧和方法、思路和逻辑。

 

答案:这段文字的中心是说明只有至人才真正达到了逍遥的境界。文章通过对人世间的四类人,即众人、圣人、神人、至人的一一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的众人,深受功名利禄的束缚,像斥?、蜩与学鸠一样,目光短浅,远远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圣人宋荣子“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但是,他没有摆脱人世间是非利害的束缚,依然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神人列子“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不计是非利害,有如大鹏,御风而行,但他“犹有所待者”,尚未完全摆脱“己”。因此,只有无名、无功、无己的至人,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是真正的逍遥者。这段文字作者采用剥笋之法,由外及里,层层推进,直至最后亮出中心。

 

10.(1)答案:拥通臃(一说通“痈”),?通途,莫通漠,辟通避。

 

(2)答案:A。我有一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主干粗大臃肿,但是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大路旁边,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同样是大而无用,大家都会离去,不理睬你。

 

B.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让它生长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然后你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3)解析:本题旨在找出文中的论点,探讨说理的方法和技巧。

 

答案:惠子对庄子的评价是: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依据是:樗树大而无用,“匠人不顾”,用的是类比推理的方法。

 

(4)解析:惠子说庄子之言大而无用,庄子当然不能说我的话怎么有用,于是从“大而无用”入手,把惠子大而无用的说法驳倒了,惠子的观点也便不攻自破。

 

答案:惠子说大而无用,庄子先撇开不说,从反面说小而有用之物,黄鼠狼是很小的动物,它能灵利地去捕猎物,却往往被诱捕了去,丧了性命,这是“用”的结果。庄子用这个寓言说明,惠子一味追求功利的“用”,其本身就是错误有害的。接着以?牛为喻,进一步指出,有用无用、大用小用,不能简单地在同一层次上议论,要从不同层次上去看。高层次的大用,在低层次看来很可能是无用;而低层次的有用,从高层次而言则是无用。在上面论说的基础上,庄子正面反驳惠子所说的樗树无用的观点,指出如果让它受斧斤之害,从这个低层次来看,则是无用;但如果把它放入“无何有之乡”,从这个高层次来看,你可以“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则是大用。

 

(5)解析:比喻说理是庄子散文的突出特征,根据上下文意深入理解这些比喻的含义(也就是比喻义)是理解庄子文意的关键。

 

答案:庄子用黄鼠狼的故事比喻世人,意思是人如果像黄鼠狼猎物一样,一心去捕捉机会,追逐名利,只能是以害人开始,以害己告终。庄子用?牛作比喻,说明人的“用”有大小高低之分,大的事物不一定有小用。庄子用“无何有之乡”比喻他追求的理想境界,这境界就是不“候敖者”、不“执鼠”、“不夭斤斧”,一句话摆脱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做到“无为”“逍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245318.html

相关阅读: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
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