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积累】
1.易错音义
参(shēn)乎:曾参啊。参,指曾参,孔子的学生之一,字子舆,鲁国人。《论语》中尊称其为曾子。
赐(cì)也:(端木)赐啊。赐,指子贡,孔子的学生之一,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
能近取譬(pì):能够从近处寻找譬喻,即拿自己打比方。
颜渊、季路侍(shì):颜渊和季路站在(孔子)旁边陪着。侍,指立侍。
衣轻裘(qiú):衣服和皮毛大衣。裘,皮毛做的大衣。
厩(jiù)焚:马棚失火。厩,马棚。
师冕(miǎn)见:盲乐师冕拜见(孔子)。冕,盲乐师名。
子见齐衰(zīcuī)者:孔子见到穿丧服的人。齐衰,古代丧服的一种,用熟麻布做成,下边缝齐。
瞽(gǔ)者:盲乐官。瞽:瞎眼的人,古代常以瞎眼的人充乐官。
弋(yì)不射宿: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但不射栖宿中的鸟。弋,用生丝拴在箭上,箭射出去可以收回,这种射箭方式叫弋。
又相(xiàng)之:又做了齐桓公的相。相,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
微(wēi)管仲:没有管仲。微;无,没有。
左衽(rèn):在左边开衣襟,即沦为蛮夷。衽:衣襟。
沟渎(dú):沟渠。渎,小水沟,小水渠。
2.易错词义
谨而信:做事小心谨慎,说话言而有信。信,讲信用。
行有余力:这样做了还有余力。行,做。
吾道一以贯之:我的学说用一个观念贯穿着。道,学说。
唯:表示肯定回答的语气词,相当于“是的”。
加诸我也:把什么东西强加给我。诸,兼词,“之于”的合意。
非尔所及也:这不是你能做到的。及,达到、做到的意思。
博施于民:广泛地给老百姓以好处。施,给好处。
济众:普度众生。济,渡或度的意思。
尧舜其犹病诸:尧舜大概还要对此感到为难吧。其,表推测的语气词,相当于“大概”“或许”。病,担心,或感到为难的意思。诸,兼词,“之乎”的合意。
己欲立而立人:自己想在社会上立身,于是也想让人家在社会上立身。立,站住脚,即立身。
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飞黄腾达,于是也想让人家飞黄腾达。达,做事顺畅没有挫折,即飞黄腾达的意思。
可谓仁之方也已: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方,方法、法则的意思。
敝之而无憾:用坏了却不感到遗憾。敝:破旧,坏的意思。
愿无伐善:希望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伐,夸耀。
无施劳:不散布自己的功劳。施,散布。
某在斯:某人在这里。斯,这里。
与师言之道与:(这是)同乐师讲话的规则吗?与,句末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
固相师之道也:(这)本来就是帮助盲乐师的规则。相,帮助。
虽少:即使(他们)年纪不大。少,年纪轻。
必作:一定要起身相迎。作,起身。
必趋:一定要快步上前问好。趋,快步上前。
民到于今受其赐:老百姓到现在还受到他的恩惠。赐:恩惠。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他)怎么能像普通男女那样只讲小信用。谅,(小)诚信。
自经于沟渎:在小沟渠旁边自尽。自经,自缢。
3.通假字
弟:通“悌”,读tì,敬爱,顺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盍:通“何”,读hé,“何不”之意。“盍各言尔志?”
与:通“欤”,读yú,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与师言之道与?”
纲:通“网”,读wǎng,用网(捕鱼)。“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被:通“披”,读pī,披着。“吾其被发左衽矣。”
4.古今异义
信
古义:言语真实,说话算数,讲信用等。
今义:书信(古代这个意义常用“书”来表示)。
例句:“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病
古义:担心,忧虑等心理活动。
今义:毛病(古代这个意义常用“疾”来表示)。
例句:“尧舜其犹病诸?”
5.词类活用
⑴形容词用作名词
例句:愿无伐善,无施劳。
“善”指好的方面;“劳”指功劳。前者作动词“伐”的宾语,后者作动词“施”的宾语。
⑵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可翻译为“使……怎么样”。
例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安之”即“使之安定”;“信之”即“使之得到信任”;“怀之”即“使之得到关怀”。
例2:一匡天下
“匡天下”即“使天下百姓得到匡扶”
例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立人”即“使人立”;“达人”即“使人达”。
⑶名词用作动词
例句:子钓而不纲
“纲”即“用网捕鱼”。
⑷为动用法,可翻译为“为……怎么样”。
例句:管仲相桓公,霸诸侯
“相桓公”即“为桓公相”,“霸诸侯”即“为诸侯霸”。
6.特殊句式
⑴宾语前置句
例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车马衣轻裘”是动词“共”的宾语,这句应该是“愿与朋友共车马衣轻裘”。
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在介词+宾语的结构中的宾语前置。
例句:吾道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其实是“以一贯之”,用一个观念贯穿它。
二是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例句: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莫之知”即“莫知之”,没有人知道他们。
三是在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例句:何谓也?
“何谓”即“谓何”,讲的什么。
⑵状语后置句
由“于”“以”等介词组成的介宾结构,本来应该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却由于某种表达上的需要而放到动词后面去了。
例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于民”这个介宾结构应该提到动词“博施”的前面,变成“于民博施”。
例2: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于有丧者之侧”这个介宾结构应该提到动词“食”的前面,变成“于有丧者之侧食”。
例3: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于沟渎”这个介宾结构应该提到动词“自经”的前面,变成“于沟渎自经”。
7.相关成语
①行有余力:这样做了还有余力。
②一以贯之:用一个观念贯穿它。
③立人达人:使别人立身,使别人飞黄腾达。
④能近取譬:能以自身做比方去类推别人。
⑤被发左衽: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指沦为蛮夷。
⑥匹夫匹妇:指普通男女。
【整体理解】
孔子的修身之道在于一个“仁”字,即要为“仁”事,做“仁”者。这里的“仁”包含下面两层意思:一是“忠”,就是积极为人,对人尽心竭力。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是“恕”,就是待人仁爱宽厚,“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推行“仁”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社会。
孔子不仅是“仁”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仁”的努力实践者。他在“厩焚”后只问人伤不问马损,他在遭遇丧事的人旁边就吃不下饭,他在对待盲乐师时表现出来的恭谨和无微不至以及对待达官贵人和社会弱势群体如“齐衰者”“瞽者”的周到礼节,他“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一切都说明他无时无刻不在以“仁”的要求来严格约束自己。也正因为如此,孔子不仅成了他的弟子们膜拜的偶像,而且成了“万世”的“师表”。
【问题探究】
1.孔子的“仁”学的核心是什么?它有哪些方面的含义?
答:(见“整体理解”部分,略)
2.孔子是如何实践自己“仁”的主张的?
答:(见“整体理解”部分,略)
3.讨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孔子的行为和他的“仁”学主张?
答:(此为开放型问题,答案略)
4.对孔子评价管仲的一段文字,你有什么看法?
答:(此为开放型问题,答案略)
5.试比较孔子的“仁爱”主张与墨子的“兼爱”主张、孔子的“仁爱”主张与宗教的“博爱”主张的异同。
答:先比较孔子的“仁爱”主张与墨子的“兼爱”主张。它们都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爱”,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和谐。不同之处在于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属于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单方面付出的爱;后来的儒学大家孟子则认为这种“仁爱”的是有等级差别的,即“爱有差等”。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属于带有某种功利目的的需要双方共同付出的爱;而且这种“兼爱”是没有等级区别的,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这同孟子主张的“爱有差等”是对立的,所以孟子抨击墨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再来比较孔子的“仁爱”主张与宗教的“博爱”主张。它们都倡导“爱”,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孔子的仁爱局限于对人的爱,所以当马棚被火烧后,他只关心人,却不关心马。所以他有时候也会猎杀小动物如钓鱼、射鸟等。宗教的“博爱”则主张不仅要爱人,而且要爱世间一切生灵,就是一只小蚂蚁,也不能去伤害它。
【知识巩固】
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能近取譬手臂墙壁完璧归赵
B.左衽妊娠光阴荏苒烹饪
C.沟渎连篇累牍赎罪买椟还珠
D.一匡天下??箩筐诓骗
解析:D,都读kuāng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博施于民(给好处)无施劳(散布)
B.尧舜其犹病诸(担心,或感到为难)敝之而无憾(破旧,坏)
C.愿无伐善(进攻)某在斯(这里)
D.民到于今受其赐(恩惠)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诚信)
解析:C,“伐”是“夸耀”,不是“进攻”
3.下列对加点文言虚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泛爱众而亲仁 ②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③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④子钓而不纲
A.①和②相同 B.②和③相同 C.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④相同
解析:C,②和④的“而”都表示转折
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亦欲无加诸人 ②尧舜其犹病诸 ③遇诸途 ④求善贾而沽诸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②和④相同,①和③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②和③相同,①和④不同
解析:B,②和④的“诸”都有“之于”的意思,①和③的“诸”都有“之乎”的意思
5.对下列各句中的“之”的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道一以贯之 ②夫子之道 ③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④可谓仁之方也已 ⑤敝之而无憾 ⑥愿闻子之志 ⑦老者安之 ⑧与师言之道与 ⑨又相之
A.①⑤/②④⑥⑧/③/⑦⑨
B.①⑤/②④⑥⑧/③⑦⑨
C.①⑤/②④⑥⑧③/⑦⑨
D.①⑤/②④⑥/⑧③/⑦⑨
解析:A,①⑤的“之”都作代词,代事物,②④⑥⑧的“之”都作助词,相当于“的”,③的“之”作结构助词,加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⑦⑨的“之”都作代词,代人物。
6.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谨而信 B.尧舜其犹病诸 C.民到于今受其赐 D.老者安之
解析:D,“安”,古今都有“安定”的意思。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B.与师言之道与 C.敝之而无憾 D.吾其被发左衽矣
解析:C(略)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词语活用的一句是( )
A.愿无伐善,无施劳 B.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C.子钓而不纲 D.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解析:D,(略)
9.下列各句中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B.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C.何谓也 D.吾道一以贯之
解析:A,A是状语后置句,其他三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10.下列成语是从《论语》中变化而来的一个是( )
A.能近取譬 B.被发左衽 C.立人达人 D.一以贯之
解析:C,(略)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在古代合称“四书”,“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古代典籍。
B.孔子的“仁”主张爱世界上一切人,爱世界上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C.孔子认为要实行“仁”,必须做到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D.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他的理论存在着矛盾之处,很难自圆其说。
解析:B,(见“自主探究”第5题,略)
语段阅读
一、认真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14题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12.下列各句中的“也”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阶也 B.固相师之道也 C.席也 D.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解析:D,D中的“也”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其他三句中的“也”用作判断,相当于“是”
13.本段文字主要表现了孔子的什么品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心残疾人 B.比较罗嗦 C.有仁爱之心 D.做事情仔细
解析:B,(略)
14.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把孔子写得生动可感?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描手法 B.语言描写 C.细节描写 D.动作描写
解析:D,(略)
二、认真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17题。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5.下列各句中的“其”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尧舜其犹病诸 B.民到于今受其赐 C.其为仁之本与 D.吾其被发左衽矣
解析:B,B中的“其”用作代词,代“他(管仲)”,其他三句中的“其”都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大概”
16.“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表现的是管仲作为政治家的哪些方面的品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机应变的一面 B.卖主求荣的一面 C.委曲求全的一面 D.不守礼节的一面
解析:B,公子纠被桓公杀死,不是管仲出卖的。
17.从孔子对管仲和“匹夫匹妇”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仁爱”的哪些方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轻视普通劳动人民,他的“仁爱”具有局限性。
B.孔子偏袒管仲,他的“仁爱”有向权势倾斜的一面。
C.孔子的“仁爱”具有双重标准。对管仲是一个标准,对“匹夫匹妇”是另一个标准。
D.孔子的“仁爱”是自相矛盾的,是行不通的。
解析:D,肯定孔子的“仁爱”具有局限性是可以的,但不能因此全盘否定它。
高考练兵(2008年浙江高考试题,有删改)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20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8.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昌初致仕 致仕:做官。
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
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 燕:通“宴”,宴饮。
D.不尚艰难 艰难:艰涩。
解析:A,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即上下文)来推断词语的含义。A中的“致仕”,结合下文的“卒”,当是白居易去世前一段时间的事,因此,解释为“退休或辞职回家”比较妥当。再从它的上文来看,“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讲的是他做官的事情,接下去还讲他做官,就重复了。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解析:D,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和分析文言文有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在把握整体意思的基础上,对有关部分的内容作深入细致的了解,这样才能做到准确把握。从A项来看,连顾况这样一个“恃才少所推可”的人都对白居易的诗歌赞叹不已,可见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了。从B项来看,白居易放纵诗酒是因为仕途不顺,这在原文的这一句“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中可以找到证明。从C项来看,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甚广,这也在原文的这些句子“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中可以得到证明。从白居易的全部经历可以看出,他在仕途遭遇曲折之前,是积极进取的,主导思想是“儒”的,只是在仕途遭遇曲折之后,才看破红尘,“流连诗酒”,这时的主导思想是“释”的。所以说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有误,应是先“儒”后“释”。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②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解析:①(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②(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少年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关键词语要落实,如①句中的“恃”“所”“推”“可”,②句中的“既”“复”“用”“幼”“仕”“顿”“索寞”等均须落实。⑵有些文言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就不要翻译。如“顿而索寞”的“而”就不要翻译。⑶人名、地名、官名等不要翻译,照抄下来即可。如“况”“吴”等。⑷有些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并用括号表示。(例见译文,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244126.html
相关阅读: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