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中学语文学习方法和研究”,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学习语文,对学习其他学科,获取新的知识,以及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都有深远的影响。
语文,是思想的载体,是语文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体。因此,学习语文,又与思维能力,思想认识,甚至道德情操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语文”两字,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就是说,学习语文既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又要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一、阅读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阅读是基础。阅读不仅能培养语感,丰富语言材料,熟悉语言结构,同时还能为阅读的内容熏陶感染,提高认识水平,培养高尚情操。因此,阅读能力的提高,必然会带动听、说、写的能力的提高。
? 一 朗读与默读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吕叔湘先生语 。所谓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因为语言,尤其是汉语,它是约定俗成的音形结合体。“读”是语感训练的起点。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朱熹曾告诫他的学生:“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或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这里的熟读,指的是朗读;精思,指的是默读。
朗 读
朗读训练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基础越扎实,进步越快。一般来说,可以分成这样四步进行训练。
? 1 正确、清楚
要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换字,不读破句。吐字清楚,音量恰当,速度适宜。这是朗读的第一步要求。
? 2 自然、大方
在“正确、清楚”的基础上,要做到态度自然大方。朗读时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要合理,语气要顺畅。
? 3 传情、达意
有了“正确清楚”、“自然大方”的基础,接着就要求朗读能“传情、达意”,这是最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根据文章的内容,作者所表达的感情,用抑扬顿挫的节奏和语调朗读出来。一般来说,表示肯定或祈使的句子用降调来朗读;表示疑问、反诘的句子用高升调来朗读;表示陈述、说明等句子用平直调来朗读。重点突出的词语要重读。此外,还应根据不同的标点,读出不同的节奏和语气。
? 4 熟读、背诵
对一些精彩的文学名著,诗词散文,文言短文,乃至名言佳句,要熟读、背诵。通过熟读、背诵,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语感的能力。一个中学生如果能背诵上百首诗歌,几十篇散文的话?包括古诗文 ,那么他的语文修养一定较高。所谓“读书千篇,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默 读
默读,是不受时间、地点、周围环境等客观条件所限制的,最基本的、最常用的阅读方法。下面介绍的,既是默读的方法,也是默读时必须养成的良好习惯。
? 1 借助注释
注释,是文章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作者?或编者 认为必须告诉读者,并有助于读者理解的重要内容。有些注释,常用来解释题意,交代写作背景,介绍文章的作者等;有些注释介绍一些未用的名词,疑难的词句等。因此,养成借助注释阅读的习惯,有利于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的质量。
? 2 借助词?字 典
字典和词典,是读书治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养成查阅字典、词典的习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除阅读中的困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积累知识,扩大知识面。
首先,要了解各类字典、词典的特点。有的是普通型的?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 ,有的是专门型的?如《成语词典》、《方言词典》 。其次,要掌握几种基本的方法。例如:部首查字法,笔画查字法,音序查字法,四角号码查字法等。所查的字,词,必须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选择它的义项。
? 3 圈划批注
圈、划、批、注,是读书过程中四种辅助的手段。把阅读过程中自己的思维过程、心得、体会,点点滴滴地写在书本上。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
圈、划,指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重要的句子,或者有疑问的句子划出来;批、注,可以在圈划的词句的边上写上自己的感受、评价等等,也可以在整段或整篇文章的后面写批语。养成圈划批注的习惯,不仅可以加深对所阅读文章的理解,而且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的参与,注入阅读者的思想感情。
? 4 摘录与制作卡片
善读书者不仅眼到、口到,还要心到、手到。而“手到”,不仅在阅读过程中圈划批注,而且应随时从书中撷取有用的内容,或记下阅读中的感受和心得。所谓“眼过千篇,不如手抄一遍”,给自己提供记忆的仓库。
对中学生来说,摘录,可以是名言佳句,也可以是精彩的段落;制作卡片,可以按用途来分,一般有“目录卡或书名篇名索引卡”,“内容摘要卡”,“资料摘录卡”,“读书随感卡”等。关键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还要分门别类地存放,这样便于查找。
? 二 精读与速读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各种书报杂志越来越多;中学生的求知欲十分旺盛,需要阅读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在读书的方法上必须有选择的区别对待。有的课文,有的书本需要精读,得以深刻理解,掌握精髓;有的课文或书本,则略读,知其概要,扩大阅读面。
精 读
“好书不厌百回读”,对优秀的文章,经典的著作,应该咬文嚼字,仔细推敲。例如,对用词的准确、词语的感情色彩;对于文章中的句子,不仅要理解它表面的意思,还要理解它的深沉含义,乃至弦外之音;对于段落,不仅能概括段意,还要能领会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等等。下面介绍三种精读的方法。
1. 质疑阅读
“疑者是以研其微”?朱熹语 。可见,提出疑问,是深入理解的开始和手段。
质疑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可以从词语的运用、句子的含义、段落的安排方面提出,也可以从中心意思的表达、写作方法的选用等方面提出。
例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有许多问题是值得质疑的。
? A 孔乙己的真名叫什么?为什么他的绰号叫孔乙己?作者这样起名有什么用意?
? B 小说中说,孔乙己的“品行却比别人好”,他的品行究竟好不好?孔乙己说:“窃书者不能算偷”,此话是否有道理?他为什么这样说?
? C 文章最后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是否矛盾?为什么?
? D 《孔乙己》的故事令人可笑,它是喜剧还是悲剧?为什么这样质疑、思考、分析,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 比较阅读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语 。比较是发展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读书方法。比较阅读,必须注意分辨出可以比较的条件。例如内容相似、相关、相反,或写法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或表达手段上相仿或者异曲同工等。在比较阅读时,应确定比较的目的,或者是鉴赏语言的艺术表现力,或者是学习文章的写法,或者是研讨同一题材的不同主题,或者评价同类作品的不同风格,优劣等。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提高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与舒乙的《父子情》,那是题材相似,主题不同的比较;《范进中举》与《孔乙己》,那是题材不同而主题相似的比较;杨朔的《荔枝蜜》与秦牧的《土地》,那是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比较。就是在同一篇文章中对不同的句子也可以作比较。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233934.html
相关阅读: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