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说周密,以理服人。晋武帝召李密出仕,李密却公然写表抗旨,“辞不就职”。在封建社会里,逆龙鳞,抗圣听,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弄得不好,便有杀身之祸。但是李密却成功地说服了晋武帝,不仅同意他“终养”祖母,而且还在物质上给予资助,精神上给予夸奖。这里的奥妙就是李密摸准了晋武帝的心理,所说句句投合了他的心意。首先,李密摸准古今帝王都喜爱吹牛拍马、阿谀奉承的心理,因此在表文中大肆歌功颂德,说自己“逮逢圣朝,沐浴清化”,“过蒙拔擢”;又推而广之,“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这样可以起到消除晋武帝敌对情绪的作用。其次,李密摸准晋武帝扯起“孝治天下”的大旗,妄图以此笼络民心的心理,大讲自己“夙遭闵凶”的悲苦,诉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苦衷,这样便把自己“愿乞终养”的请求纳入了晋武帝以孝治国的大纲,以此来博取晋武帝的“矜悯”。再次,李密是亡蜀遗臣,晋武帝很容易怀疑李密以奉养祖母为借口,实际对晋心存不轨。因此李密在表文中除了极力表达自己对朝廷征召无限感激,表白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外,还特别申明“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标谤自己对晋的忠诚。最后,晋武帝会不会怀疑所说的情况有诈?于是,李密以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的事实,并请天地作证,表白自己的“愚诚”。由于李密论说周详,面面俱到,不仅处处表现了对祖母的“孝”,更重要的是字字句句都表现了对晋武帝的“忠”,面对这样一个忠臣孝子,晋武帝怎能不生恻隐之心?韩非子讲:“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又讲:“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李密的成功,证明韩非所说不谬。
(2)以情动人,以文悦人。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所抒发的自己孤苦无依的悲痛之情,和祖母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都深深地打动每一个读者的心灵。而他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晋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出之,所以具有极大的感召力。语言形象生动,文笔自然精粹,也是文章所以动人的原因之一。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中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如此优美的语言,自然也更能激起晋武帝的爱才惜才之心。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228580.html
相关阅读: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
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
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