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知识为基础促进知识生长是生物复习教学的关键之一。传统教学过分重视知识量的积累,导致教学内容繁、难、偏、重,占用了大量教学时间,进而导致分配在核心知识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时间减少。而新课程理念之一重在培养课程意识,即强调对适量的“核心内容〔1〕” 知识网络的建构以及基于其上的能力培养。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核心内容就是生物学科的核心知识,它形成生物学科的知识体系。
“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之知之”是我国古人的教学理念,与新课程中通过适量的核心知识学习解决新情景下的问题主旨一致,新情景下的问题解决就是知识生长的体现。生长是指由少增多的增长过程,原来的部分是增长的基础,是“根知识〔2〕” ,是知识的生长点。如何才能促进知识生长?“ 假说一演绎法”被一些人看做科学知识增长的基本模式〔3〕,思维方法能否作为教学中知识生长的“激素”,促进核心知识网络的再生长?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兼顾核心知识与思维方法,促进生物知识生长”的教学模式。
1.梳理知识,通过归纳促进生长
知识梳理是指在同一知识单元、同一知识水平上的知识归纳。高中新课程每个学科由若干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分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包括若干知识点。单元作为课程内容的划分单位,一般包括一项相对完整的学习任务〔4〕。
生物学知识体系是由概念形成,因而概念是生物学的主要核心知识。以核心概念为端点,梳理知识逻辑关系,建构概念图,形成知识网络,既可系统零散知识,又可促进知识生长。
基因和孟德尔遗传规律是遗传的核心知识。以基因为起点、以孟德尔遗传规律为终点、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关系为逻辑联系,结合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的知识,通过归纳建构如下图1的概念图。
上图不仅清晰地表示孟德尔两个遗传规律的应用对象,通过对此图的综合还生长出“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遵循孟德尔规律”(图1中括号内不属于高中生物知识要求)的新知识。
2.连接知识,通过分析与综合促进生长
知识连接是指不同知识点、知识单元,甚至不同模块以某一共同知识为媒介,通过分析与综合,形成新知识网络。
生物新课程以模块的形式呈现,一个模块是一个“相对独立〔5〕”的、一般性知识的系统,模块中的单元知识和知识点的呈现也有类似特点。而在问题情境中往往呈现的是某种具体生物、问题解决需要涉及多个知识点,几个知识单元,乃至于模块间的知识,因此,在系统学习生物知识的基础上,综合生物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有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于是,二氧化碳成为二者的连接点。光照时,二氧化碳减少量为光合作用消耗量减去有氧呼吸生产量;黑暗时,二氧化碳增加量为有氧呼吸生产量;一天中二氧化碳累积量等于光合作用总量减去有氧呼吸总量。以二氧化碳为媒介知识可以生成:光合作用强度(以消耗二氧化碳的量为标准)等于植物光照时消耗二氧化碳的量(净光合量)加上有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量,从而计算出光合作用强度。
以二氧化碳为连接点,通过对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代谢的物质变化、代谢条件等相关量的分析(见表1),综合得出通过二氧化碳的净积累量和有氧呼吸生产量可以计算出光合作用强度,拓宽了知识面,促进了知识生长。
光合作用
有氧呼吸
条件
有光照(白天)
全天(24小时)
二氧化碳
消耗
生产
光照时
发生
发生
黑暗时
不发生
发生
二者关系
一天中二氧化碳累积量=单位时间光合作用量×光合时间-单位时间有氧呼吸量×有氧呼吸时间
(正值表示净积累,负值表示净消耗)
3.延伸知识,通过演绎促进生长
知识延伸是指同一知识在不同水平层次,通过一般到具体的演绎思维,由浅入深的知识形成过程。
生物课程总的目标在每个模块教学中被进一步分解为若干个单元教学目标。有些单元教学目标彼此之间有一定的上位和下位关系,按照教学顺序,逐渐靠近总体目标〔6〕。就是在具体问题的教学中通过演绎等方法,加深知识理解,不断向纵向延伸。
在基因工程中,诱发寄主植物产生肿瘤的Ti质粒可以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染色体上〔7〕,使得整合了目的基因的这条染色体比与其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多出一段,出现了类似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的现象,且受体体细胞只有导入的一个基因,又类似杂合子。那么当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核染色体上时,运用演绎的方法,其遗传就可依据分离规律解决。
依照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的一般规律,演绎出导入染色体上的目的基因遵循的遗传规律,不但找到了其遗传依据的法则,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分离规律的理解,拓宽了分离规律的应用范围。
通过归纳梳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通过分析与综合连接知识,拓宽知识面;通过演绎延伸知识,挖掘知识深度。知识梳理、知识连接、知识延伸是以核心知识为载体,以归纳、分析与综合、演绎等思维方法为工具促进知识生长。学习就是通过理解核心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核心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具有着支持或固着作用,知识因获得这个根本而生长,从而才能“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之知之”,培养具有一定学科知识的“智慧人”。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生物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3
〔2〕裴光勇 知识发生过程教学的基本原则 《上海教育科研》(J)2006.2:59-60
〔3〕李红 “ 遗传与进化”模块中“ 假说一演绎法”的教学 《生物学通报》(J)2007.4(第42卷):36-38
〔4〕何克抗等编著 《教学系统设计》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3
〔5〕朱正威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课程结构 《生物学通报》(J)2004.2(第39卷):28-30原文为: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
〔6〕赵占良 关于生物学教学目标设计的几个问题《生物学通报》(J)2001.6(第36卷):29-31
〔7〕赵寿元 乔守怡主编《现代遗传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41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183823.html
相关阅读:定时定向递送miRNA的新载体治疗骨质疏松
少揭“伤疤”,多贴“膏药”
2016年高考备考:生物基础知识111条
人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的干细胞起源和精准干预研究获进展
高中生物的“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