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究
对于这首诗,我们提出两个问题请大家讨论:
第一个问题:《孔雀东南飞》的主题。一般的教科书是这样概括的: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本书在“预习提示”里也沿用了这个说法。
但是,不少人对此提出异议,核心问题是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是不是封建礼教压迫的结果,刘焦二人是不是对封建礼教进行了反抗。
这里涉及三个具体问题:一是对封建礼教如何界定;二是焦母为什么休遗兰芝,刘兄为什么逼婚;三是诗歌作者的本意是什么。
刘焦的悲剧是不是封建礼教压迫的结果?应该是肯定的。汉奉行的《周礼》规定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即所谓七出,又称“七去”“七弃”。所谓“七出”,即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所谓“七去”,即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七出”“七去”词殊而意同,都体现了男尊女卑思想,有利于家庭中的夫权统治。《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显然,焦母执意休遣兰芝就是封建礼教观念的表现。《礼记》中还有女子“三从”的规定,即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因此,兰芝婚姻大权就只能由其兄长操纵。另外,无论是焦母逼遣还是阿兄逼婚,都与当时盛行的门阀观念有很大关系,焦母言:“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阿兄言:“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二人言语如出一辙。所以,刘焦的悲剧可以说是封建礼教的产物。但是,封建礼教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充实的过程。宋朝以后的礼教内容和唐汉相比,有很大不同,如果把兰芝殉情解释为保持宋以后盛行的“从一而终”的贞操,那就不合符历史了。
仲卿和兰芝有没有对封建礼教进行反抗?毫无疑问,他们在观念上没有也不可能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兰芝说“理实如兄言”就是明证,但是,他们的行动却是越出了封建礼教的规范。
按诗中的描写,兰芝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儿媳妇,事实也是如此,焦母虽然一再许诺“东家有贤女”,但是最终也未见现身。那么,焦母为什么非休遣兰芝不可呢?从诗中来看,焦母说出的理由无非是两条,一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二是兰芝出身卑贱,“生小自野里”。但是,这两条理由让人费解。先看第一条,诗中写得很清楚,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可以说知书达理,再看第二条,如果说焦刘两家等第不配,为什么先前焦家会娶兰芝?为什么地位比焦家高出许多的县令竟至太守又不嫌刘家门第低贱?对这个问题,确实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现在的问题是,诗歌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应该说这是我们现代人所作的解读,二千多年的诗人有没有这个想法呢?作者的本意又是什么呢?你能不能结合诗歌的具体语言对此进行分析?
第二个问题,读完《孔雀东南飞》,人们由焦仲卿和刘兰芝,很容易想起梁山泊与祝英台,林黛玉和贾宝玉,历代的文学家们总是将爱情的火焰燃烧到极致,相爱的主人公以殉情的方式轰轰烈烈地死去,给读者留下震撼心灵的悲壮,也留下蛊惑人心的凄美,用生命唤起人们对爱的觉醒:爱,原来如此崇高如此伟大;爱,需要至高无上的付出;爱,需要你的全部乃至生命来呵护。
但是,爱,一定要不求同生但求同死吗?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探究思路
第一个问题:诗的本意是什么?篇末已经点明:“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从作者的主观意愿上看,不在揭露社会的时弊,而在劝喻世人汲取教训。首先是为父母长辈者,例如焦母、兰芝阿兄,动机未尝不好,自以为替子女、弟妹安排美好前程,但是不理解不尊重子女弟妹的意愿,结果反而弄巧成拙,好心办了坏事,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两家后来都不免深深懊悔,诗最后写道:“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这是不是《孔雀东南飞》的主题?以往我们对诗的主题有没有过多地带上有色眼镜,从政治的角度生硬拔高?值得三思。
第二个问题:对这个问题,要有历史的观点。焦仲卿和刘兰芝,梁山泊与祝英台,林黛玉和贾宝玉,生活在封建社会里,婚姻没有自由,所以为了呵护他们之间贞洁的爱情,唯有以死来表示抗争。但是生活在现代的男女青年,婚姻由自己作主,如果因为爱情失意,或者遇到外部压力,便寻死觅活,乃至率尔轻生,那就大可不必。
电影《泰坦尼克号》给了我们另一种启示。罗丝在心爱的人死去之后,没有跳进大海和爱人同归于尽,也没有守节终身不嫁,而是另外开始了她新的生活。罗丝的行动告诉我们:爱其实就是希望心爱的人幸福快乐,希望他(她)珍惜生命,好好生活,爱也包括善待自己,不让心爱的人操心。罗丝幸福快乐地生活,是因为她相信杰克在天之灵希望她如此。金庸也是描写殉情的大师,他笔下男男女女的殉情者五花八门,催人泪下,柔肠寸断。但也有例外,例如《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当年她和郭靖两情相洽时,郭靖被迫要回蒙古迎娶华筝。面对生离死别,黄蓉没有殉情,没有哭天抢地,只淡淡地说:从此以后,你要娶亲,我也要嫁人,只是我知道我的心里只有一个你了。像黄蓉这样冰雪聪明的女子,对爱情敢于追求,遇到阻力也懂得急流勇退,没有悲悲啼啼,寻死觅活,这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后来郭靖依然回到她身边,有情人终成眷属,那是另外一回事。
殉情,是不是一定值得歌颂?那也未必。
1837年,那个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天,在彼得堡郊外的小黑河畔,一声枪响,“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飞溅着鲜血,倒在了雪地上。他在和一个法国保皇党分子,末路贵族丹特士进行一场古老的中世纪决斗中被杀身亡。普希金为什么会参与决斗?原因就是丹特士对他深爱的妻子一再挑逗侮辱,为了自己和妻子的爱情,普希金付出了生命。但是,这值吗?人们在哭泣一颗巨星不幸陨落的同时,也叹息着最高智慧的巨人做下了最低智能的傻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172738.html
相关阅读: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