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高中生物新旧必修教材相关内容的变化,对于我们有效地克服原有思维定势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自身的知识更新,避免“穿新鞋走老路”,而真正将其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是必要的。那么,新教材在相关知识方面与旧教材相比有哪些突出特色呢?下面对此作一浅析。
1知识结构完善化
新教材力图给学生展现一个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一是表现在完整性方面。例如,讲“细胞”有关内容时,在讲完细胞分裂后,增加了“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方面知识。又如,在讲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时,除讲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三种方式外,通过小字排版形式讲到了“内吞”、“外排”等作用,弥补了旧教材的不足。再如,在讲遗传的基本定律时,除讲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外,在选学内容中讲到了连锁互换定律,以使学生对基因遗传的认识更全面系统。二是表现在知识的联系方面。例如,讲在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时,通过白化病将其与代谢知识联系起来。在讲无机盐的作用时,借助“旁栏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老年人易患骨折的原因,而将初中相关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对知识的有效联系,不仅利于学生形成必要的知识网络,而且能使不同信息在他们头脑中进行有效的交合,而这正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三是表现在提升知识的内在价值方面。特别注重寓科学精神培养于知识讲解中。例如,同样讲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知识,新教材在叙述发现历程的每一阶段时增加了“时间”和“人物”方面内容,而显得真实、生动和富有感染力,以更好地发掘和改良其内在价值:从“1880年,达尔文(C.R.Darwin,1809~1882)……”这几个字、从这位71岁的科学家还在从事科学研究的本身,从“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F.W.Went.1903~?)”句中那“?”以及科学家郭葛的生平“不祥”,再联想到在生长素发现过程中多位科学家经过的那54年前赴后继的艰难历程,就足已使我们感受到伟大科学精神的光辉!
2内容表述科学化
科学性是教材的生命,趋向科学化是新教材的突出特色。①对部分内容的讲述更符合实际而显得更科学严谨。主要表现在谴词造句方面,使其更准确和规范。例如,旧教材在讲植物生长素的主要作用时提到,其能“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果实的发育,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等。显然,这存有偏颇之处,一是在讲“促进生长”时未能明确指出生长素所具有的二重性;二是易使学生将生产实践(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和培育无子果实)中人们所用的生长素类似物(奈乙酸、2,4-D等)与天然生长素(吲哚乙酸)相混淆。因此新教材通过恰当的处理而使其显得更加科学和严谨。又如,旧教材说“在真核细胞中,有一个明显的细胞核”,显然这易给人造成误解,新教材则改为:“每个真核细胞通常只有一个细胞核,而有的细胞有两个以上的细胞核……”;②注重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这贯穿于教材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多处增加了有关科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内容等(酶和光合作用的发现);又如,在讲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时,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并在讲“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时,精辟地指出“一个正确的理论,不仅要能说明已经得到的试验结果,还应该能预测另一些试验的结果”。等等。③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辨证思维。例如,在“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这一段中,明确讲到“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并不是绝对的”,并做了例证;而旧教材却只片面强调了突变的有害性。等等。④注意吸取最新的科研成果。讲生态系统时,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这一新概念代替了至今还被普遍使用的“生态平衡”一词,使我们对有关知识的认识更全面准确和具有前瞻性。讲无性生殖时,通过联系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讲到“组织培养”,并通过“课外读”讲到哺乳动物的“克隆”等。
3教学思想现代化
教材的编写思想直接影响着它的编排体系是否科学和是否具有先进性,也影响到教学方法的运用而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新教材由于吸取了现代教育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加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步。一是注意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例如,在版式设计上,在绪论和每一章都以题头大照片(占本页面的约3/4)作开头。其中绪论的题头照片是“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景观”,这美丽、而鲜活的照片,本身就起着特殊的“导言”之用,能较好地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崭新而充满生机的生物世界。这种“先入为主”式的安排,以强烈的色彩刺激,给学生以震撼,能有效地吸引其注意力,而预设出一种愉悦的学习情境。“生物的进化”一章的题头照片显示了科学家进行古生物学研究(挖掘化石)的场景,极大地增强了真实感,其中蕴涵了他们艰苦奋斗和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又如,在导入新课方面,注意语言的形象生动性。讲“环境污染的危害”时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名句,试图将学生带入一个令人回味的美丽世界中,这种情景交融的描述,不仅能给学生形成对照,而且能从情感上打动着他们。二是注重方法教育和研究能力的培养。特别注意倡导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使其成为贯穿于教材的一根主线。从旁栏思考题到课后复习题,从实验数量的增加到类型的多样化,无不体现了这一编写理念,同时也显示出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关注和发掘。三是体现了STS的教育理念,拓展了教学时空。例如,突破课堂45分钟,增加了社会调查等实习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等。四是增强了教学要求的弹性。主要表现在安排了大量“选学”、“选做”和小号字排版的内容,这些不仅是教材结构的重要部分,也为教师进行因材施教创造了条件。这些内容的增加,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学会学习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4抽象知识形象化
新教材极力用数字、图表、形象化的语言来描述生物学事实、原理等知识。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思维层次,促进其智力发育。一是表现在数字化方面。增加大量具体数字,注意用数字说话,具有“用曲线表示数字变化,以数字做证据支持结论”的突出特色。其中引入数字曲线或表格是最引人瞩目的变化。仅第一册就有数字表格和曲线就有近20个。二是表现在多样化和色彩化方面。增加了大量的照片、插图或表格。照片的增加使有关知识显得更具体、真实。通过色彩化处理,能提高图表的实际质量。像“光合作用图解”的背景色还突出了动感,随光反应到暗反应的推进其由浅至深,为学生创设了相应的学习情景。在引导学生看图识图的过程中,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与表达能力。同时,在欣赏图表之美的过程中,也能提高其对学习的兴趣。
实例选择实用化 新教材在讲授有关知识时,能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实际加以拓展和剖析。由于实用化往往会带来趣味化,所以这也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之举。①主要表现在关注学生生活方面。例如,在讲细胞方面知识时,用大量篇幅增加了癌变和衰老方面内容,并在旁栏思考题中设置了“为什么吸烟者易患肺癌”等问题。②还表现在教学内容的更新方面。其瞄准当代有关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并将其吸收到教材中。这不仅体现了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也是新世纪对我们的强烈呼唤。讲人类起源时引入了分子生物学证据。此外,还讲到“试管婴儿”、“太空育种技术”等社会的热点问题,这也是各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通过对它的学习,能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体会到当代科技的进步与他们的学习密切相关,而更好地理解学习的价值并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介绍了取材的时间,为中学顺利做好实验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为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和加强实用性具有实际意义。
诚然,上述各特色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渗透的。例如,实用性知识往往会体现出趣味性;脱离生活实际并落后于时代的知识,也往往失去实用性。而这种安排本身就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联系实际讨论问题,也会显示出教学的启发性。等等。当然,任何教材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在把握教材变化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其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尽量克服教材中存在的不足、恰当处理好易给造成误解的部分内容。例如,对教材讲到的“生长激素是蛋白质”这一知识,应使学生认识到这里的“蛋白质”实际上应理解为“蛋白质类”之意。又如,教材在第2册在讲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时指出:“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下划线为笔者所加)。为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其间的关系,应注意讲清引文中三处“物质”的内涵,前2处物质事实上是指“有机物”,而最后1处则是指“化学元素”。前2处与“物质循环”中的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的含义不一,后者才与其相统一。再如,教材第2册还讲到“真核生物的出现在生物进化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二,真核细胞在增殖时,是进行有丝分裂……”。对此,应改为“……真核细胞在增殖时,出现了有丝分裂……”才妥。否则易使学生产生“原核生物进行无丝分裂,真核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之误解。其实,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同属于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总之,从旧教材到新教材,其编写理念完成了较大幅度的跨越,使其更贴近学生生活,更符合其认知水平,更富有时代特色,也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直观性等。教师将其各项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刊于《生物学杂志》2001年第3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170250.html
相关阅读:少揭“伤疤”,多贴“膏药”
人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的干细胞起源和精准干预研究获进展
高中生物的“学习策略”
2016年高考备考:生物基础知识111条
定时定向递送miRNA的新载体治疗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