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杜甫诗三首》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记忆方法网
 

问题探究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也是音乐的艺术。在这里,我们不妨探讨一下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对于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是很有好处的。先介绍一点有关知识,然后请大家探讨具体的诗作。

 

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押韵、平仄、节奏、对仗等方面。

 

押韵     汉语一个字是一个音节,而每一个音节一般由声母和韵母组成。所谓押韵,亦称压韵,就是在韵文(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尾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诗歌押韵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更能使作品具有节奏和声调之美。

 

平仄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汉语语音都分为四声,古代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化为平声和仄声,平声仍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则归并为仄声。古代四个调的调值怎样,现在还不清楚。研究古汉语的人,根据古人的描述认为,平声是中平调、长调;上声是上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促调。因此,平声与仄声,成为平调与升降调、长调与短调的对立统一,二者交替使用,从而使音调参差起伏,悦耳和谐。现代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简化为平声,上声、去声简化为仄声。阴平、阳平由古代平声字分化而来,而古代的入声字则已经不复存在,分别转化为现代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节奏    所谓节奏,就是语音的有规律的停顿,并使这种停顿多次的反复出现。旧格律诗的节奏分为音调节奏、意义节奏和平仄的组合节奏。

 

1、音调节奏。就是我们念诗时由语音停顿而显示出来的节奏,是以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一个单位的。三、五、七言句的最后一字,单独成为一个节奏。这样,五言律诗就由三个音调节奏组成,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寻──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七言律诗就由四个音调节奏合成,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桑叶──红于──二月──花。”音调节奏,最末一字为“脚节”,“脚节”以上二字为“腹节”,“腹节”以上二字为“头节”,“头节”以上二字为“顶节”。

 

2、意义节奏。一般讲,是指一个词、一个词组、一个介词结构或一个句子形式。因此,在诗句中,有时音调节奏和意义节奏是一致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有时二者并不一致,如“白云──深处──有人──家”,按意义节奏,这句诗应为“白云──深处──有──人家”。诗句的意义节奏很重要,可以帮助读者正确理解诗句意义。从意义节奏的角度看,五言诗的基本句型是“前二后三”,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寻──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但实际上,句型的变化较多,如“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这是“二一二”式;“园畦──花气──合,田径──烧痕──斑”,这是“二二一”式;“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糇”,这是“三二”式;“青──惜峰峦过,黄──知桔柚来”(杜甫《放船》),这是“一四”式。七言诗的基本句型是“前四后三”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但实际上也是变化很多,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四二一”式;“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这是“二五”式;“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杜甫《宿府》),这是“五二”式。

 

3、律句平仄的组合节奏。近体诗区别于古体诗的最大特点是,它的诗句除了押韵以外,还要按一定的要求,使音节与音节之间,在声调上形成升降轮回的格律。这种按升降轮回写成的诗句,我们称之为律句。例如五言律句,“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七言律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等。

 

上述三种节奏各有所用,音调节奏用作朗读,意义节奏用作解读,平仄节奏用于写诗。

 

对仗    “对仗”,也叫对偶。由于世界上万事万物总是互相联系着,又都是可以分门别类的,每一件物都可以找到它的许多对称物。例如,有日就有月,有晴就有雨,有水就有山,有草就有花。在我们的语言里,就常常出现许多对偶的语句。如“暴风骤雨”,“暴风”和“骤雨”相对;“天翻地覆”,“天翻”与“地覆”相对。“呼风唤雨,推波助澜”,上句和下句相对,两句又各自相对。这是汉语的特点。汉语多单音词,复音词也多由具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词构成,彼此容易结合成整齐的对偶的词语。古典诗歌正是充分利用了语言上的这个特点。“对仗”一词,源于古代达官贵人出行时的仪仗队。仪仗队分成二列向前行进,两列人员在同一序列上所执的旗牌伞扇都相同,两两相对,行成一种整齐的威严美。在近体诗中,一个韵句为一联,它包括两个单句。其出句为上联,其对句为下联。所谓对仗,如上联第一个音顿用的是名词,下联第一个音顿也必须是名词。总之,上联各音顿安放什么词类,下联的同一序列位置上,也要安放同样的词类。对仗句在要求词性相同的基础上,还要求出句和对句句型结构相同。这就是说,出句是主谓结构,对句也必须是主谓结构;出句是因果关系,对句也必须是因果关系。

 

以上我们介绍了古代诗歌在押韵、平仄、节奏、对仗方面的一些基本常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对古代近体诗在格律上的特征进行具体分析。古代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各有五言和七言之分。课文所选的杜诗三首,都是七言律诗。请你以《登高》为例,对近体诗的格律特征加以简要分析。

 

探究思路

 

一首律诗共八句,又分为四联(或者说四个韵句),两句一联(或者说一个韵句)。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又称颈联),第三联称颈联(又称腹联),第四联称尾联(又称足联)。一联之中,上句称为发句(又叫起句、出句),下联称为对句。律诗分七言、五言。在格律上的要求,可以《登高》为例,《登高》是七言律诗。七言弄明白了,五言就可以类推。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fēn? jí tiān ?āo   yuán xiào  āi

 

                 |     ─         ?   —

 

渚清沙白鸟飞回。zhǔ qīng shā bái niǎo fēi  huí

 

           ─        |     ─    ─

 

 无边落木萧萧下,wǔ biān luò mù  xiāo xiāo   xià

 

                    ─       ?      ─     ?

 

不尽长江滚滚来。bù jìn chán? jiān? ?ǔn ?ǔn lái

 

                    ?        ─        ?   ─

 

 万里悲秋常作客,wàn lǐ   bēi qiū chán? zuò   kè

 

                    ?     ─         ?     ?

 

百年多病独登台。bǎi nián  duō bìn   dú dēn?   tái

 

                    ─       ?        ─    ─

 

艰难苦恨繁霜鬓,jiān nán kǔ hèn? fán shuān? bìn

 

                    ─      ?        ─     |

 

潦倒新停浊酒杯。liáo dǎo xīn tín? zhuó jiǔ   bēi

 

                ?        ─       ?  ─

 

(注:“|”表示仄声,“—”表示平声,|表示古今读音不同)

 

律诗在格律上的要求,主要有:

 

(1)双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单句的最后一个字则不能押韵,第一句可押韵可不押韵。押韵的字必须是平声,不押韵的字必须是仄声。《登高》“哀”、“回(古读 huái)”、“来”、“台”、“杯”押韵,平声。“下”“客”“鬓”不押韵,仄声。

 

(2)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登高》八句全用对仗,在律诗中不多见。首联对仗工巧,不仅句与句之间对仗,而且“天高”与“风急”、“渚清”与“沙白”属于句中自对。

 

(3)在平仄上有严格规定:①同一句之内要求平仄相间,即必须是“平仄平”或者“仄平仄”;②在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之间要求平仄相对,如果出句是“平─仄─平”,那么对句就必须是“仄─平─仄”,反之亦然。③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仄相粘(相同),如果上联的对句是“仄─平─仄”,那么下联的出句必须也是“仄─平─仄”。平仄相间、相对、相粘,这是律句的重要特征。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讲平仄一般不以音节为单位,而以音顿(音步)为单位。音顿有双音顿,也有单音顿,比如“风急-天高-猿啸-哀”,这一句诗就有四个音顿,前面三个是双音顿,最后一个是单音顿。因为一个双音顿里,它的音调主要决定于第二个音节,所以看一个音顿是平还是仄,就是看第二个音节,至于第一个音节,则可以平也可以仄。在七言律诗中,因为每一句的最后一个音顿(最后一个字)的平仄是固定的,双句必须用押韵的平声字,单句必须用不押韵的仄声字,所以在前面的三个音顿中,每个音顿的第二个音节(即处在第二、第四、第六位置上的字)平仄是严格固定的,而每个音顿的第一个音节(即处在第一、第二、第三位置上的字)则可平可仄,灵活处理,这就是一些书上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样,我们分析七言诗的平仄,一般就简化为只考虑二四六,一三五可以不论。

 

按照上述原则分析,不难看出,《登高》的平仄是完全合符律诗规范的(“急”“白”古为入声,现转化为阳平)。

 

明白了七言律诗的格律要求,五言律诗就很容易,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七言有三个双音顿、一个单音顿,五言则只有两个双音顿、一个单音顿,所以适用于七言的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用到五言诗的时候,改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就可以了。

 

绝句,又称截句,意思是说,它是由律诗切割为两半而成。有两种不同的截法,第一种截法是从中拦腰截开,第二种截法是斩头去尾,于是各自出现两种不同的格式,即:

 

(1)首联 十 颔联,这种格式的绝句,第一二两句不对仗,第三四两句对仗。双句押韵,第一句可押韵可不押韵。例如白居易《竹枝词》:“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鸟一时啼。”(注:1水烟,江上烟雾。2?鸟,生活在三峡山林中的一种鸟,?,?àn)因为律诗的首联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所以这首诗既对仗又押韵。

 

(2)颈联十尾联,这种格式的绝句,第一二两句对仗,第三四两句不对仗。双句押韵,单句不押韵。例如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注:河满子,又名“何满子”,曲调名。《乐府诗集》卷八十引白居易的话说:“何满子,开元中沧歌者,临刑进此曲以赎死,竟不得免。”白居易《何满子》诗云:“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可见此曲本来很悲。由一个阔别家乡,深居宫禁的人来唱,当然更要涕下了。)

 

(3)首联十尾联,这种格式的绝句,第一二句不对仗.第三四句也不对仗.双句押韵,第一句可押韵可不押韵。柳宗元《零陵早春》:“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又如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4) 颔联十颈联,这种格式的绝句,第一二句要对仗,第三四句也要对仗。双句押韵,单句不押韵。例如王之涣《登颧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寻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人写绝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按平仄规定,押韵,如上述诗作,一种是不按平仄规定,保持古体特色,例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绝、灭、雪,押的是仄声韵,如果标出平仄来,则是:

 

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

 

以上是一般的规则,实际运用起来变化很多,不再一一叙述。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162128.html

相关阅读: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
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