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的学习离不开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创设学习情境,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并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时,我先通过播放第一段的课文录音,呈现战士们奔赴抢险途中和到处告急的录像,让学生体会出抢险工作迫在眉睫,接着用这样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洪水肆虐,江堤塌陷,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的人民子弟兵是怎么做的呢?你们读读课文,说说你看到的画面”。利用课件,细读课文,找出课文描写战士们的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渲染紧张激烈的气氛。接着,我用音乐强化情境,并播放一段节奏快、力度强的音乐,进一步表现战士们在汹涌的急流中奋不顾身地救出被围困群众的情景。
音乐的烘托、眼前的图片、课文的语言激活了生活中原来积累的抢险表象,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激动人心的抢险场面,对人民子弟兵的爱戴之情由然而生。
二、主动参与体验快乐
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如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解读文题,捕捉“文眼”,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动嘴读、动手画、动脑想,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讨论出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完整,比较详细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是主人,是知识的探究者,自然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尊重学生感受成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莫高窟》时,我让学生认真读课文,想想你最喜欢哪段话,为什么?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积累都不相同,因此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形形色色的,同是喜欢,原因各异。
教师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珍视每个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谈自己的所感,只要是不脱离文本发自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教师都应给予肯定。从课文内容莫高窟想到课外文物知识,课堂上闪现出即兴创造的火花。学生们在快乐中寻求自我,塑造自我。
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感受成功,体会学习语文的滋味。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1329159.html
相关阅读: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
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