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高考生物复习指导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摘要】高三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大家要好好把握住高三阶段,好好学习,备战高考。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考生物复习,供大家参考,也希望大家好好利用。

怎样做好简答题和实验设计题?

徐晓红(杭州第二中学)

考试内容的分析和建议

对照《2010年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今年浙江省生物考试性质、考试能力要求、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与2009年完全相同,因此预计生物学科的重点内容还将分布在“代谢”“遗传”“调节”“生物工程”“实验设计”等知识点上。具体到6道单选题,去年分别花落 “细胞”、“代谢”、“免疫”、“生态系统”、“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3道简答题的知识点分别落在“其他植物激素的调节”、“自身对照实验设计”、“遗传”三块内容上。

●建议:预计今年的6道单选题还将分布在“生物工程”、“细胞”、“代谢”、“免疫”、“生态”、“微生物”等重点知识点上,3道简答题可能是 “植物的代谢或调节”“动物的神经和激素调节”“遗传”等重点内容上,其中有1题会以实验设计题的形式出现,大家在复习这些重点章节时应予重点关注。

简答题的作答分析和建议

不论是平时测验还是高考,简答题已成为生物失分最为严重的部分。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问题:因基础知识不扎实而导致的表达不准确和不全面(如胰岛素的作用);因生物概念认识模糊而在表述上出现知识性或科学性错误(如细胞液、细胞外液、体液、细胞内液概念的辨析);因书写不规范而导致的低级错误(如典型的遗传图解的正确书写);因审题不仔细而导致的答非所问现象等(如把生理过程名称答成是发生的场所)。

●建议:老生常谈——回归课本。尤其是浙教版中,有很多知识点是人教版没有的、有差别的,要特别注意,历年复习资料上的很多题目是与人教版配套的,不适合浙科版,有些试题反而会让学生迷糊。要认真仔细通读教材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由于生物概念繁多,可以通过串成知识网络图或概念图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二是整理以往练过的卷子,找到自己在简答题中的常犯错误,归纳总结汇总到纠错本上。利用纠错本,回顾自己曾经出现的失误,找到漏洞、思维方式偏差、解题规范疏漏、错误集中点作为训练重点。

实验设计题的分析和建议

近几年考生生物实验得分最让人担忧,考生考完后普遍反映理综三科中,生物简答题最难,主要指实验题部分,题干中有效信息少且隐诲,答题时找不到方向感。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考生平时只喜欢做选择题,不喜欢做简答题,因为文字书写量大,嫌繁,能省就省;平时缺少练习,校对没跟上,看了答案知道个大概就完事了,未认真分析答案中哪些是必答的,哪些是可答的。

●建议:一个较完整的实验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了解题目要求、明确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首先是确定实验类型,是验证性还是探究性实验?如果是验证性实验,结论是已知的、确定的,不需要讨论。 如“验证……对……有……作用(影响)”,回答时只要把“验证”两字换成“说明”,然后后面的语言照抄。探究性实验的结果是未知的,结论也是不确定的,需要分情况讨论。答题的时候注意说“当……时,对……有……作用;当……时,对……有……作用”,这是答题框架。实验结果与实验结论混淆,结果是实验结束时出现的,通常有一定的现象,而结论是由实验结果推导出来的,与实验目的相呼应。如有关酶的实验中:

实验结果:是否变蓝(是否出现砖红色)

实验结论:酶具有专一性(受温度、pH影响)

生物实验有2个翻来覆去考的原则:对照原则和控制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实验一般又有前后自身对照,比如植物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平行对照,比如探究生长素浓度对植物各器官生长的影响;空白对照,一般来说都是穿插在所有探究性实验中的。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其他无关变量都必须相同,这一点一定要记住。

冲刺复习强化实验类型题

新理想高考研究中心

冲刺复习,首要掌握主干内容,建立完整的生物学科知识体系,对常考易错的题目要经常做以维持状态。

同时,在充分掌握基础知识及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提高解题效率,注重对审题能力的训练,用严谨的生物学概念、术语回答生物学问题,增加理综卷限时训练,以训练解题速度,提高解题准确度,优化做题方案,合理分配时间。

另外,增加实验类题型的训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总结】为大家整理的高考生物复习就介绍到这了,希望大家好好复习,备战高考,大家加油。也希望大家在学习愉快。

浏览了本文的同学也浏览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132081.html

相关阅读:定时定向递送miRNA的新载体治疗骨质疏松
高中生物的“学习策略”
2016年高考备考:生物基础知识111条
人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的干细胞起源和精准干预研究获进展
少揭“伤疤”,多贴“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