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庄子》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作者:张曦文

从庄子对儒家思想典籍的熟悉程度看,可以肯定庄子与儒家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间世》中,庄子的寓言仅仅假借孔子与颜回来抒发自己关于“心斋”的看法,还是孔子本来也有类似于“心斋”的看法呢?在《知北游》篇,孔子见老子,问至道。老子让孔子斋戒,紧接着演说至道。

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老聃曰:“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

如果结合“心斋”这段文字一起看,可以发现老子所说的“汝齐戒”就是让孔子“心斋”。当然孔子的悟性高,不会提出颜回那样的问题。所以老子直接往下讲,让孔子“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这段话,可以视为“心斋”的最好注脚。

而在《礼记?儒行》篇中,也曾提到“澡雪”:“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静而正之,上弗知也;?而翘之,又不急为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假若庄子用了重言手法,使得孔子宣扬庄子的思想,那么《儒行》篇的这段话的确也显示出“心斋”的思想。将这段话结合老子对孔子的教诲,可以发现,老子传授给孔子“心斋”的功夫,孔子传承了下来。孔子没有为其命名,而庄子吸收了儒家的思想,并命名为“心斋”,可视为发展。

《人间世》中,庄子提到“楚狂接舆”一事。《论语?微子》同样提到了这件事,还比《庄子》多出一笔,写了楚狂接舆在孔子欲上前与之交谈时,却避开了孔子。如果此处当真是孔子以世俗儒者被隐者批评,那《论语》所引此事之意会是赞同楚狂接舆的观点么?为自己学派尊重的孔夫子被他人嘲笑也是可以记录的?况且能被称作“凤”的又有几人?从孔子对待天下无道的态度来看,他似乎并没有排斥隐者,但他却坚持不隐,在庄子看来太顽固。天下在无道之时不隐则不能生,这或许是接舆唱出那一番言论给孔子想劝他隐退保身又不肯与之交谈的原因吧。而庄子用这个故事,也是继承孔子天下“无道则隐”的观点,但并不赞成孔子的做法,认为他“德衰”了。

再如《德充符》中关于残疾人的寓言。其中包含的儒家思想,首先是“死生亦大矣”。由于孔子秉持入世的态度,所以他还是多注重现实,他还曾经感叹:“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生命的看法和他的生存态度都深深地植根于天地宇宙之上。其次是儒家的礼仪等级观念,子产的“且子见执政而不违,子齐执政乎”。再次,孔子与申徒嘉谈话后所说之语“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体现了孔子把学习当作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他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些都是孔子的思想。对于有残疾的王骀,由于他有着得道之人的精神境界,孔子对其不但没有显示出歧视,反而表示尊敬。庄子知道孔子的谦虚,对“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十分赞扬,运用孔子的谦虚发展了自己的理解:“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而况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可以说,庄子在借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又发挥了与之不同的见解。

孔子明确区分“方域内之人”和“方域外之人”。可以说,在庄子的故事里,“方域内之人”与“方域外之人”的区分始终是存在的,虽然故事里的孔子表示自然的道理要求追求方外之道,孔子从没有从“方域内”转入“方域外”,醉心于“方域外”的还应当是庄子本人。

从上述分析可得出两点特征:一、庄子对儒家经典内涵的昭示。众所周知,儒家或儒学是脱胎于殷周宗教观念、西周《诗》《书》文献和“礼”的行为规范的思想体系。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丘生活在春秋末年,约早于庄子200年。既然儒家思想形成在庄子思想之前,又是显学之首,庄子不可能不接触并熟悉它。二、内七篇寓言对于孔子个人,庄子是给予尊重的,盛赞其“勤志服知”,慨叹“不得及彼”。

庄子对儒家思想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观念背景的利用主要是对其思想资料的援引借用,即援儒入庄。庄子主要通过援儒入庄的方式来建构自己的学说。庄子对儒家思想的吸收与发挥,是指承认儒家思想中的某些因素,并继承、放大、发挥之,使之成为庄子自己的思想。这其实是一个对儒家思想先肯定后发扬的过程,其中亦可发现许多儒道共通的地方。

庄子的作品,天马行空,汪洋恣意。在庄子笔下,一草一木,一鱼一鸟,仿佛都具有了灵性一般,纷纷彰显着庄子的妙道。故庄子与儒家的关系,与其说“庄出于儒”,不如说庄子对于儒家的思想进行了学习吸纳,吸收其中自己认同之思想,来发展自己的思想。而《庄子》的分篇问题,在多重论据的论证下,再加之其对孔子即儒家人物的关系的不同,也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说明与论证。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1320713.html

相关阅读: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
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