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洁非
夏衍
(1900-1995),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乃熙,字端先。祖籍河南开封,1900年10月30日生于浙江省杭县(今浙江杭州)。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外国名著。
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上海领导文化事业,创办电影文学研究所。1954年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主管电影及外事工作,为培养电影事业的新生力量作出了贡献。1982年,他当选为中顾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等。
反右运动后,1958年,夏衍在含反省意味的文章《走过来的道路》里说:“我出身在一个没落了的小地主的家庭。”这是不确实的。严家?的沈家(夏衍原名沈端先)如自“破落”论,并不是“小地主”;如自“小地主”论,则又无所谓“破落”。
夏衍出世时,沈家破落不假,却绝非从小地主破落下来。它当年的气度,可由那所大宅子来验证。1940年,得知这座建筑毁于战火,远在桂林的夏衍写了《旧家的火葬》:
说得毫不夸张,至少可住五百人以上。经过了洪杨之劫,许多雕花的窗棂之类是破损了,但是合抱的大圆柱,可以做一个网球场的大天井,依旧夸示着它昔日的面貌。
高小毕业后,夏衍“因为交不起学费”辍学。所幸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扩招,每县可以保送一、二个公费学生,德清县以“品学兼优”,把夏衍列入保送之列,学费由县政府负责。
此事让人感慨于当时的教育,有相当的“公正性”。家庭经济状况,本已把夏衍排除在持续接受教育的行列之外,但他居然仅凭“品学兼优”、不靠任何别的关系,而被免费保送制度所惠及。在校5年,他不单由少年变成青年,更在精神上成长为全新的人。“五四”运动爆发,像是给18岁的夏衍特意准备的成人礼。他的身影,活跃在杭州的学生游行队伍中,并参与创办浙江革命学生自己的“《新青年》”??《浙江新潮》。他以“沈宰白”的笔名,在《浙江新潮》发表了几篇文章。这应是夏衍一生写作的开端。其中一篇,引起陈独秀注意。
1921年2月,夏衍抵达日本北九州的明治专门学校。这是一间工科学校,1907年创办,宗旨定为培养“精通技术的君子”。在日5年,是夏衍认真接受新知的开始。以往在国内,思想虽然激进,但所读数量和质量都不算高,更谈不上系统。日人向来颇重图书资料建设,“明专”亦不例外,虽属工科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却和综合大学的藏书差不多”,专业书籍之外,有大量文学和社会科学图书。
重要的是,夏衍在日本得以正式了解马克思主义。1923年10月,他参加了名为“社会科学研究会”的读书组织,第一回指定的读物,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个活动,对夏衍人生轨迹产生重大影响。他已经沉迷在社会问题的探索与思考中,“‘实业救国’的念头渐渐消失”。
到学生时代结束为止,我们从夏衍身上尚看不到将来去做文艺家的一丝可能。他的目标,只是“作为一个求进步的中国人”。朴素而健康,具有那个时代新青年们特有的单纯向上的气质。
抱了这样的热忱,1924年11月,夏衍得知孙中山应段祺瑞之邀,从广州乘船北上,途次北九州门司港的消息,就约了二三个中国同学,赶去求见。“出乎意料之外,我们上船没有遇到困难”。他轻易受到接见,在场的,还有宋庆龄、李烈钧等。
一个毛头学生,自作主张去见民族的领袖,居然说见就见到了。这朝气,属于一个初生牛犊般的青年,属于一位锐意进取的政治领袖,更属于渴望新生的中国。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1288843.html
相关阅读: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