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教师要做好角色的转变,不但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还要引导学生去有效的学习。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角色的转变
真正促使我写下这个题目的动机是我们学校倡导的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我校地处于安徽一个不太发达的地区,长期以来教育发展的水平要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在教学改革中,我观看了很多江浙一带反映教学改革的录像,就觉得他们那些老师上课很轻松,好像是一节课只要讲十几到二十分钟,但他们在课前学生肯定花了大量的时间。一节课下来,真正做到了学生唱主角,教师演配角,把课堂真正地还给了学生。
随着现代科学的日新月异,教师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生物学科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教师的传授者的地位,并且随着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也被动摇了。这就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创造思维的培育者,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生物学知识,掌握获取生物学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生物信息的方法,从而把教学的中心放在如何“学”上。
可见,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教师要做好下列角色的转变:
一.教师要从教学实践者向实践与研究者并重转变。
我们教师长期从事教学的第一线,通过长期的教学体验,我们可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如果我们能在实践的层面上不断研究教材、总结教法,再不断学习和借签他人优点,而不是一味的在形式上搞八股文,按部就班,我想这对我们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会有一定的提高。
二.要由生物课程的传授者向实施与开发者并重转变。
人类社会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知识也在不断更新,这要求广大的教师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汹涌澎湃的改革浪潮。这在客观上需要我们教师具备二次开发课程的能力。我认为我们教师,不论年轻还是中老年教师,都要努力创新,要具备挖掘教材的能力、对教材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能力,开发新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能力,尽快完成从教学新手向教学能手、进而向教学研究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改变。
三.要从单一的教育者向教育与学习者并重转变。
现代社会提倡终身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者。也许有人说自己教了几十年的书了,不需要学习了,这肯定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在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谁也不敢说自己就不需要学习了。
四.要教案的执行者向生物课堂教学的创造者转变。
教案是一份蓝图,它是上课的前题,过分地一成不变的依赖教案,将会束缚自己的教学行为,必须创造性地运用,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很多时候都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和一些灵感的火花,要及时地抓住它,控制它,它会大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每个人每次都按部就班地将教案全部讲完,我们还有什么创造性可言呢?
五.要从师道尊严的长者向亦师亦友转变。
我们教师平时在课堂上总是以权威自居,而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走下课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特别我们教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差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要正确对待,认真分析,找出解决的办法,切忌讽刺挖苦学生,伤害其自尊心。后进生就像被灰尘盖住了的宝石一样,拭去了上面的灰尘,他们就会闪闪发光。也只有我们老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时候,才有可能吸引学生的聆听这位“老朋友”的课。
不但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又该如何去学习呢?我们教师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去有效的学习呢?我认为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下列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由“理论家”向“实践家”的转变,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尝试。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思维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如讲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改变,这是非常难以理解的内容,因为课本上的知识是静止的,实际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因此采用指导学生做染色体模型,剪好两个大小性状完全相同的染色体,中间用图钉钉起来,这样可以活动,然后模仿课本中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染色体行为变化,从而使静止变成动态。
二.引导学生由“验证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转变。
我们在做实验的时候,通常都是验证性实验,它是指先有结论,然后通过实验去验证结论。探究性实验是指知道实验结论再通过实验探索得出相应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课本中的实验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如果仅仅注重实验是否成功,不注重对新知识的探索,会抑制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把验证性实验的注意事项加以分析,变为可列出探索的实验。
例如:在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可溶性还原糖和蛋白质的鉴定所需温度条件,室温、体温(用掌心握住试管)、隔水加热和酒精灯加热等条件下(酒精灯加热应安排在四周无人的实验室一角进行),反应的速度和颜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对照实验现象。在做蛋白质鉴定实验时,课本要求是先加入双缩脲试剂a,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如果颠倒顺序或同时加入,甚或用斐林试剂替代,结果怎样?在可溶性还原糖鉴定时用双缩脲试剂能替代斐林试剂吗?可溶性还原糖和蛋白质鉴定都要求碱性环境,那么酸性环境下的实验现象是什么?这些探索性的实验都可以实际操作。
三.引导学生由“重结果,轻过程”向“轻结果,重过程”的转变。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老师总对能得出正确结果的学生加以表扬,从而给了学生错误的导向。不管是生物实验结论的得出,还是生物难题的解答,都往往注重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所以在新课改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以往的观念,在做实验完毕后要求每位学生写出实验操作的过程或者口述试验过程,对于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的学生特别留意,从而且总结出一些常规性的错误。并在解答生物题目过程中,遇到学生问问题,不正面说出答案,而是反方向提问题,你认为那个结论是正确答案?你的做法是如何的?你知道你为什么做错了?而不是直接把课本的知识点统统罗列出来,然后得出答案。要真正了解学生错误的原因,提醒以后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如何克服犯这样的错误,因而过程很重要。
四.引导学生由“他主、孤立、接受”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这主要要求我们教师首先通过对自己教学方式的改变进而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所以,我们教师在这场变革中要积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做好充分的准备,积极转变好自己的角色来迎接这场改革,让学生和教师都能真正成为改革的受益者和推动者。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1276601.html
相关阅读:高中生物的“学习策略”
2016年高考备考:生物基础知识111条
人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的干细胞起源和精准干预研究获进展
少揭“伤疤”,多贴“膏药”
定时定向递送miRNA的新载体治疗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