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古诗往往有些反常之笔,不合理却合情,有特别的妙处。下面我们来欣赏如下两首具有反常之笔的好诗。
一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全诗如下:
岭外音书断,经久复开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反常之笔。
越走近故乡,内心就越发恐慌。即使在路上遇见来自故乡的人,内心虽迫切想知道故乡的情形,却反而犹豫踌躇不敢发问。
为什么呢?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这两句借反常之笔来写一腔深情,表现了诗人“情更怯”“不敢问”的矛盾心理。所以后来这两句就用来形容久别故乡的游子归返家园时的复杂的情绪。
二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示三子》,全诗如下: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这首诗反常之笔更多些。
首两句便是。“即相忘”只是无奈而已,其实并不曾忘却,不然何以家人团聚的日子近了却又兴奋难抑呢?“不可忍”正说明诗人对亲人怀着一腔不可抑制的思念。
三四句也是。儿女已回到眼前,诗人却记不情他们的容貌,恍惚难以相认,似乎无情,但是,正是因为别时儿女正小,见面时儿女形貌已非,这正说明离别的时间已久,正可见分离时惦念之苦,想忆之深。
最后两句同样是。与亲的团聚,自知不是梦,可心里却恍惚不定,怀疑眼前的情景不是真的。“了知”,是明了知道。既然“了知”重逢“不是梦”,心里应踏实安定,却又说“忽忽心未稳”。这一反常之笔,委婉含蓄地反映了诗人深怨别离之苦,反映了他对妻子和儿女们的真挚深切的爱。
总之,这三处反常之笔,同样借反常表达了诗人的无限深情。
由上面两例,我们知道:反常之笔,就是看似有悖于常情实却符合情理的笔法,有人称之为“矛盾逆折”。
反常则显得无理,因为它违反了生活常识和思维逻辑,但它又合符诗歌情感逻辑,能别开生面地,更曲折地表达诗人的矛盾心理和复杂情感。无理和有情,其实是一种对立的统一,更能体现诗歌的密妙。。傅庚生先生曾在《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中说道说:“写情到真处好,到痴处亦好,痴者,思虑发于无端也,情深者往往因无端之事作有关之想也。”可以是反常之笔,便是实现古诗无理之妙的高手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1271804.html
相关阅读: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
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