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语文课堂提问的偏差与矫正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记忆方法网

课堂提问最大的优点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课堂长期以来教师主宰一切,学生只能唯师命是从的局面。它是常用的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出色的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然而,笔者不无遗憾地发现,许多课堂提问存在不少偏差,在实施时并未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作用并未充分发挥。

一、课堂提问偏差的表现

(一)问题的提出,缺乏主体性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那么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是谁发现的,是谁提出的,这是一个以谁为教学主体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的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主体教学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主,可事实如何呢?笔者观摩了许多优秀教师的优质课,发现许多课堂提问都由教师严格、有序的主导来控制着问题,教师早先在教案上设计,课堂上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等待着教师的提问,并用一种标准答案来回答,这种一味地单相的教师问学生,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教师主导一切的做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依然没有落实。

(二)问题的设计,缺乏探究性

当学生“无疑”时,教师则“须教有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现出自己的创造性,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但有不少教师为提问而提问,脱离学生实际,或浮光掠影,或空洞浮泛,或主次不分,或针对性不强。正如张志公先生指出的那样,“问得太平直,太简单,学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来,”像“好不好”、“是不是”之类,看似热闹,气氛活跃,却无实际价值;“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像猜谜语”;“问题太笼统,不着边际,学生可以随便回答两句,很难说他对,也很难说他不对”。像这样缺乏启发性、探究性的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大忌,它不能使学生思维与教学产生共鸣,相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问题的解答,缺乏引导性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可以着到这样的情景:教师问题一提出,就忙着请学生回答。对一声不吭者,抱之以冷漠;对答非所问者,送之以摇头。对回答不出或回答得不完整的问题,迫不及待地请另外的学生出马,直到答对为止,更有甚者,老师亲自说出正确答案。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和启发。没有展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这样只有问没有启,学生的智慧大门是无法开户的。

二、课堂提问偏差的原因

课堂提问为何出现这样的偏差?为何学生对很多提问无动于衷?追根溯源,主要有两大原因。

其一,教师生本观念弱。“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未能赶走传统观念。教师在备课时自己已把问题想得很细,在教案上列得清清楚楚,教学以教案为准,不敢越雷池半步。即使有一个“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也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提问的权利牢牢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只是与文本对话,把教学的主体放置一边,不去深入了解学生,不知学生之疑难,不知学生之思维,提问抽象空泛,缺乏启发性,因而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比较肤浅和被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不能被调动。

其二,教师底蕴技能差。新世纪的知识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宽而不深的横式结构,深而不宽的纵式结构和既深且宽的T式结构。对于教师而言,则要求具备T式结构,既要有横向知识,又要有纵向知识,但现实表明,现阶段语文教师的文化知识面很窄,凡是教学中涉及了文学以外的或更深入的内容,教者都免不了“敬而远之”。毫无生发开去的胆量,生怕节外生枝,担心学生贸然提问,打乱自己的教学步骤,耽误时间,无法控制。究其原因,教师工作任务重,空闲时间缺,交流学习机会少,因而掌握的教学技艺难以达到很高水平。有些教师提出问题像扔石头硬梆梆地丢给学生,不知如何铺设一条启发之路,让学生打开思维之门;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知如何巧妙地有区别地评点,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

三、课堂提问偏差的矫正

课堂提问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最好教学手段之一。教师要纠正教学中存在的偏差,让提问的作用真正得到发挥,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更新传统观念,提高业务修养。

(一)驾驭问题,以学习钻研为基础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不仅要求学生能问、会问,教学生的教师也要边学边问,是否深入并且问得好与否,则决定于教师本人功底是否深厚,决定于教师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是否深入。体会得深,就能提出问题,具体的、重要的问题;反之,体会得浅,就找不出问题,或者只能找到笼统浮泛,大而空洞的问题。可见,教师在问前切实钻研功课,积极而又认真地“磨刀”是十分必要的,更是值得讲究的,教师个体的业务修养和课文深入的钻研,是善于提问的坚实的基础。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1252919.html

相关阅读: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
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