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砍掉了感性思维,语文也就不复存在了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作者:李兴旺

近日,蒲公英评论发表了一篇题为《语文,有多少学生不懂你的温柔》的文章。文章写了语文课不受学生重视的现象,写了一个语文教师的无奈,并指出唯分数论是其重要原因。同时作者表达了这样的困惑:“我不想过多地责备学生的唯分数论,因为这种近乎钻营的心理有它产生的温床。可是,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我们应该怎么去做,才能唤回理科学生对语文的尊重与热爱?”

很快便有题为《对理科生而言,语文难在哪里》的文章对上文做出回应。文章说,唯分数论可能是语文遭到理科生嫌弃的原因之一,但绝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当前的语文学习有三点令理科生难以理解的地方。作者说,一是语文的说事方式:“有事不直接说,借物抒情、借物说理、借物言志,各种绕弯子比比皆是。”二是语文的思维方式,作者认为“由语文所倡导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感性思维”是语文低效的主要原因。三是语文要学什么、怎么学不明确,语文的积累“有什么用,什么时候用得上,则根本不知道”。作者的结论是:“如果能够解决上述三个问题,语文或许能赢得理科生的青睐。”

按后一篇文章的观点,怎样才能解决作者提出的三个问题呢?第一,有话直接说,不要“绕弯子”;第二,砍掉感性思维,只用理性思维;第三,明确规定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方法。这似乎是一种快刀斩乱麻的好方法。但我觉得,如果真的这么做了,那无异于要直接“消灭”语文这一门课了。

为什么这么说?还是先从“语文”两个字说起吧。对“语文”这个概念,截止目前似乎还没有一个能一锤定音的解释,而这恰恰说明了语文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不妨把对“语文”二字的主要界定都罗列出来看看:语——语言,言语;文——文字,文章,文学,文化。人是会理性思考的动物,但更是感性丰富的动物,因此任何一个人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言语都是非常感性的,这是人类的基本特征,并不是如上文作者所说是“由语文所倡导的”。

单就说说其中的“文学”吧。文学作为一种以语言为材料、以言语为形式的艺术,正是以上文作者所批判的“绕弯子”和“感性思维”为基本特征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并不是要“理性”地告诉人们他看到一个老头孤零零地在江面上钓雪,而是他创造了这样一幅景象来表现自己的孤傲和高洁。“孤零零”就是十足感性的,所以如果要砍掉感性思维,这十个字里,“孤”“独”两个字首先就是不能用的。

上文作者说“绕弯子”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其实这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特色”,而是文学的基本特点,即“表现性”。在文学作品里,作者只是讲故事,但他为什么要讲这样的故事、为什么要这样讲故事,他是不会直接告诉读者的;而读者能从故事里读出什么也是不会有标准答案的,因此才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不要“绕弯子”,不要“感性思维”,不要“说不清道不明”,文学首先就要被排斥在语文的内容之外了。

除了文学作品,所有属于个人的个性化、生活化的言语表达,也都是感性的。比如日记,比如书信,比如生活随笔,甚至读书心得、教学手记,以及现在人们喜欢使用的言语断片式的“说说”之类,也无一不是感性的。事实上,排除了“绕弯子”,排除了“感性思维”,语文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从“理性思维”和“直接表达”的角度看,数理化和政史地不都是这样的言语表达吗?还要语文干什么呢?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1208082.html

相关阅读: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
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