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生物教研工作重视不够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有不少学校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考核依据,仍然是以学生统考成绩和升学分数作为量化的主要指标,导致学校不重视生物学科的教学和教研工作。如生物课无专业和专职教师上课,课时不按大纲要求安排,生物教师工作量的认定与其它学科不等量等问题。生物教研活动也当然是可有可无,很多学校的生物教研工作无计划、无安排,1年中无生物教研活动的开展。
2.教师教学缺乏热情,骨干教师严重流失生物课程结构的改变,加上个别学校的不重视,使不少教师缺乏从事生物教学的热情,不愿再从事生物教学工作,特别是一批骨干生物教师严重流失。如我县1992年以来,有6人获县初中生物优质课奖,现从事生物教学工作的只剩1人;1993年组成的县初中生物教研组有7人,目前也只有2人还在从事生物教学工作。这无疑使生物教学工作缺少学科带头人,生物教研工作缺少骨干力量。
3.生物教研机构不完善生物骨干教师的流失,导致各级生物教研网络的松散,过去已建立起的一些教研网络也相应地消失或名存实亡。我县有5所完全高中,目前只有2所学校有生物教研组;1993年以前,我县12个片区都有初中生物中心组,每年最少要组织一次生物教研活动,现在多数已解散。笔者所知,在市、县一级的教研部门中,无专职生物教研员的也不少,这导致生物教研信息无法下传,常规教研活动无人组织,更谈不上专题教研教改活动的开展。
4.生物教研活动内容单调生物教研机构的不完善,使生物教研活动成为可有可无,少数学校开展的生物教研活动,不外乎是讲课、听课,纯为完成任务,流于形式,无法体现教研的目的和意义。这就使生物教师也感到厌倦,逐渐对生物教研活动失去了兴趣。据统计,有不少教师在一年中没有参加一次教研活动,市、县一级的生物教研活动中,缺席者甚多。这不能不引起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的深思。
笔者认为,中学生物教研工作要摆脱当前这种困境,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坚持教育方针,争取学校行政部门的支持中学教育是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学大纲规定生物课是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中学阶段的任何一门学科都应有同等的地位,不存在有“主科”与“副科”之分。作为生物教研部门和广大生物教师,一方面应理直气壮地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生物教学和教研活动,积极与学校行政部门沟通思想认识;另一方面,要主动为生物教学的课时安排、教研计划的制定、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学生成绩的考核、课外活动的开展、教研活动的组织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和可行性的建议,以获得学校行政部门的信赖和大力支持。
2.引导教师正确认识生物教学的目的由于受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一旦高考、中考不考生物学,教师就表现出一种失落感,好像不考试就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生物教研部门要正确引导教师认识生物教学的目的,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投身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研究,投身于生物教学改革的研究。如我县一生物教师,近两年来坚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实施生物课堂教学改革,大力开展课外活动,其研究论文被多种书刊选用并获奖,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他本人连续两年在学校考评中被评为全校教师最高分,还被定为县骨干教师。
3.培养教学骨干,巩固教研队伍教研活动的开展,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组织机构来进行规划和组织,需要有一批学科骨干教师来支撑。教研部门要引导和鼓励生物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开展生物教改实验,并积极地为生物教师创造条件,使一部分生物教师在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发挥才能,获得荣誉,在生物教学中起到示范作用,在生物教研和教改方面起到带头作用。这对巩固和健全各级教研组织也会起到保障作用,并能促进各类教研活动的开展。
4.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推动生物教学改革生物学科升学压力的减小,可使生物教研活动的形式丰富和多样化。除常规教学研究外,应大力开展生物教学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研究;生物学教法与学法改革的研究;生物学与当地生物资源、生态和生产运用的研究;参加生物科技活动的研究等等。教研活动的多样性,将开阔生物教师的视野,激发和调动教学积极性,使生物教师的教研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生物教研活动的水平和层次,并将高层次的生物教研活动引导成为生物教改实验,反过来又会推动生物教学工作。
5.增强改革意识,探索适应现行生物教学的评估方案生物学作为中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在高中会考、初中结业考试中都存在着一些弊端,特别是在生物教学的评估手段上,应面对当前生物教学的现状,根据本地区、本校实情,以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为目的,大胆改革对生物教学的评估手段,探索和研究适于现行生物教学的评估方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调动生物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推动生物教研工作的开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1204692.html
相关阅读:人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的干细胞起源和精准干预研究获进展
定时定向递送miRNA的新载体治疗骨质疏松
高中生物的“学习策略”
2016年高考备考:生物基础知识111条
少揭“伤疤”,多贴“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