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诺贝尔委员会给他的颁奖词说,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细读他的作品,一股朴实的气息扑面而来,高密东北乡的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一幕幕展现在眼前。
这让我想到眼下我们中学生的作文,由于受一些“作文大全”类范文的影响,加之生活范围狭小,写作的境界低,视点小,常常写出一些缺乏生活质感的不痛不庠的文字来。这样的作文看上去貌似带有一种神秘的色彩,也貌似有一点诗意。而这种病态的文风近年来在中学生中相当流行,其流弊着实不小。
我们来看一篇题为《感觉乡村》的学生高考作文:
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梵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便是悠然游然。
那只是诗中画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的走进乡村,用心去感知乡村,便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在经历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生于黄土又归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风暴来了,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稼般颤动,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如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他的心田,浸没他的呼息。干旱来了,庄稼如他枯瘦的身体一般摇坠,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沌的眼干涸空洞。
他们也有快乐的时候,只是这种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们最大的幸福就是丰收,饱满的谷粒仿佛是一粒粒珠宝,他们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们最渴望的生活便是风调雨顺,他们只想也只要这样平凡的生活。
这样的乡村会不会让我们感到失望,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图景?而其实,乡村正因这份残酷的美丽而更见真实。感受乡村,别总是做一个悠闲的观光者,在体味它的宁静与纯净的同时,给它的苦痛多一点目光,给它的辛苦多一点理解与悲悯。
感受乡村,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最浑厚的呐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纯朴的执著与坚忍,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当我们用鄙夷的目光看着他们,我们是否想过是他们用血汗带给了我们生的希望。
看中国的农民用最卑微的姿势在中国的历史上站成了永恒,也且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乡村!
这篇习作,文词优美,语言生动,这是长处。
小作者一开始就明确指出现在的乡村已不再是“童话的乐园”,而正在“经历着苦痛”,这让我们分明感到小作者对现实的强烈关注。毕竟,当今的乡村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虽说发生了一点变化,但与整个社会的调整发展还是极不协调的。
那么我们应该有理由看到小作者对正在“经历着苦痛”的乡村,有全景式的具体描写,不说让我们触目惊心,至少也应该让我们明白地看到乡村是在“经历着苦痛”。
遗憾的是在第二段里,我们只看到小作者通过“他”粗线条地诗意地高度给概括了,让我们朦胧地感受到一点点乡村是在“经历着苦痛”。这里完全可以用白描的手法,刻画出乡村“经历着苦痛”的具体画面,通过细节刻画让人真切体会,而不是像小作者这样的蜻蜓点水式的拼凑。
一看便知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无病呻吟,最为典型的便是第五自然段那一段排比了,“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浑厚的呐喊”、“那片土地的厚重”、“那片土地浸润的血汗”、“中国农民最纯朴的执著与坚忍”、“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小作者都感受到了,但具体的内容在哪儿呢?缺少了具体的感知,那作者的情感抒发还有依据吗?如果没有,这样的感情还算真实吗?
小作者最后呼吁人们要“用心去感受乡村”,这是对的。而用心感受就必须真正深入到田间地头,深入到老乡的家中,跟庄稼对话,对田野对话,观察老农的眼神,看看他们的衣衫,摸摸他们粗糙的手吧。
中学生写作,应该引导他们关注火热的社会现实,切实感受到生活的脉搏,写出大气的表现现实生活的作文来,而不是凭几篇范文,凭自己的想像就去表现生活,写出那些软弱的病态文字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1184683.html
相关阅读: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
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