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兰州一中—学年度高题: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答案填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第Ι卷 (57分)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生态文学需要知性书写 高娟 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中国生态文学创作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其中像徐刚的守望家园系列、李青松的绿色森林系列、哲夫的生态危机系列、郭雪波的草原生态系列、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等优秀作品的问世,引起了读者的关注。但就整体创作而言,目前多数作品仍停留在揭示生态现状,表达生态焦虑层面,而在更深刻的理性反思和更多样的审美表达方面则存在明显不足,行进中的中国生态文学尚需要有针对性地纠偏补弊,从“激情呐喊”转向更具启示意义的知性创作。在情绪宣泄过后,生态文学尚需重建理性沉思。面对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促使作家借助文学创作表达对生态危机的真诚愤慨和深重忧虑,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单纯的义愤填膺之辞和人道主义呼吁,并不能给人以更多更深的启示。生态文学的优势在于它为作家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空间,以进一步反思人类文明的弊端,但前提是作家必须克服盲目趋同的心态,尽快从一味的情感宣泄和浮躁的攻击咒骂中摆脱出来,对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出现的生态问题进行更为理性、全面的剖析与反思,并努力为人类走出生态困境寻求可能的出路。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生态文学作家们做到“心中有数”比“胸中有情”更具建设意义。 生态文学在强调“悲天”的同时,不能忽略“悯人”。由快速发展的工业文明所引发的生态危机是生态文学产生的现实背景,这一危机包括自然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一方面,对自然资源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利用使人类正在失去可以安顿身体的物质家园;另一方面,自我意识极度膨胀所导致的精神危机又使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离人类越来越远。而生态文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批判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展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这正反两方面的努力,最终养成大众的生态意识和科学的发展观,建构起真正和谐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重获人类内心的宁静祥和是生态文学必须同步达成的使命,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实际情况是,生态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聚焦于批判人类对于自然进行的毁灭性开掘和表现人类对与自然界“同归于死”的恐惧,而对人类中心主义对于人性自身造成的桎梏则缺乏必要的关注与审视。同时经历着内在精神困厄和外在环境告急的人类,如何能在解决自然生态危机的同时解救迷失已久的人性?放弃了对自身精神危机的救赎,人类恢复和重建和谐生态环境的希望、信心与勇气又能坚持多久?如果回避了这些问题,人类渴望从哲学和思想层面找寻生态危机的原因并进行精神疗救的诉求就无从实现,生态文学的生命力和深刻性也会大打折扣。生态文学在求真、向善的同时,不能忘记塑美。作为文学领域一种特殊的形式,生态文学是在生态学思潮影响下产生的,它带有鲜明的跨学科性质和强烈的生态预警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态文学可以不必遵循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生态学可以指引却不能代替文学创作。说到底,作家还是要凭借审美的方式与生态进行对话,并将有关生态的思维理念充分情感化和形象化后纳入具有审美意味的创作机制,最终转化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真正的生态文学是生态的,更是审美的,它不应仅仅是空洞的说教,相反该是诗意盎然、充满文学独特魅力的。目前作家从事生态文学创作的热情日益高涨,作品也越来越多,但有不少作品形同材料连缀式的“同题作文”,根本不具有独特的美学品格。这种重生态化、轻文学化的倾向导致文学作品成了生态案例和宣讲材料,题材扎堆、形象刻板、情节重复、手法单一……种种缺陷不一而足。为改变审美意味贫乏的文本现状,作家们必须提升将形而上的哲学话语转换成感性的文学话语的能力,不能放弃对文学本质的坚持和诗性品格的追求。1.下列对生态文学需要知性书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生态文学作家需要对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出现的生态问题进行理性、全面的剖析与反思,努力为人类走出生态困境寻求可能的出路。 B.现在的中国生态文学需要有针对性地纠偏补弊,具体地说就是在强调“悲天”的同时,还需要“悯人”。 C.通过展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境界,养成大众的生态意识和科学发展观,建构起和谐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 D.作家要凭借审美的方式与生态对话,将有关生态的思维理念充分情感化和形象化后纳入具有审美意味的创作机制,最终转化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2.下列对于当代中国生态文学创作现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多数中国生态文学作品仍停留在揭示生态现状、表达生态焦虑层面,缺少更深刻的理性反思和更多样的审美表达。 B.中国生态文学作家多有盲目趋同的心态,他们的作品中多是一味的情感宣泄和浮躁的攻击咒骂和激情呐喊。 C.不少生态文学作品形同材料连缀式的“同题作文”,成了生态案例和宣讲材料,题材扎堆、形象刻板、情节重复、手法单一,根本不具有独特的美学品格。 D.中国生态文学作品多批判人类对于自然的毁灭性开掘,表现人类对自然界“同归于死”的恐惧,缺乏必要的关注与审视造成了人类对于人性自身的桎梏。3.下列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危机中的自然生态危机,是指对自然资源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利用,使我们人类失去了可以安顿身体的物质家园。 B.生态危机中的精神生态危机是自我意识极度膨胀所导致的,它使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离我们人类越来越远。 C.中国生态文学作家在作品中有的是对生态危机的真诚愤慨和深重忧虑,可以说多的是单纯的义愤填膺之辞和人道主义呼吁。 D.生态文学的生命力和深刻性更在于生态文学作家能够从哲学和思想层面寻找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并进行精神疗救。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遣,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杖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床施蘧屏风,冬则布被莞席。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从兄灵庆常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谦退遣其妻。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节选自《梁书?孙谦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 干:才能B.躬耕以养弟妹 躬:亲自C.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 宾:归顺D.至郡,布恩惠之化 布:宣告5.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孙谦为政清廉的一组是( )(2分)①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 ②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③治烦以简,狱无系囚 ④每去官,辄无私宅⑤已衰老,犹强力为政 ⑥居身俭素,夏日无帱帐A.①②④ B.①④⑤C.②③⑥ D.③⑤⑥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A.孙谦十七岁开始任职,离任后客居历阳,从事耕作来供养弟妹,乡里称赞他淳厚友爱。后升任二郡太守,他对待蛮夷采用安抚政策,境内安定,威信卓著。B.孙谦任钱唐令时操守廉洁,不受馈赠。由于没有私人住宅,离任时只能借住在官府空车库里。明帝想将他引为亲信,因为他不愿意而被迫放弃这一想法。C.孙谦任零陵太守时,虽然年纪已老,仍勤于职守,受到官员民众欢迎.在担任郡守县令期间,常鼓励督责蚕桑养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收入多于邻境。D.孙谦一生.历任二县五郡长官,处处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九十岁后,每次朝见聚会,他总是先于别人到达:遵奉仁义之道,身体力行也远远超过别人。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1)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4分)(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分)(3)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4分)(4)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8-9题。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yi/879457.html
相关阅读:山东省济南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3月月考 语文试题
高一语文竞赛试卷
江西省乐安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19学年高一寒假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复习题及答案
江西省吉安市白鹭洲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