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落实课标
一、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
1、背景:
①必要性: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一些先进的爱国人士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向西方学习。
②可能性:中国与西方的联系日益扩大;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
2、代表人物:
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比较系统地介绍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概况;
②魏源:放眼世界的先行者,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写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影响:
①“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为一股社会思潮;启迪着人们摆脱闭关锁国的束缚,面对现实,放眼世界,去重新认识世界,去探索新的救国之路。
②从此,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
1、体用的含义:
①体(中学)——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
②用(西学)——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技文化。
2、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洋务派与顽固派争论的焦点是:是否要兼采西方文化以为之用。
4、影响:
局限于军事、经济等物质文化层面,但冲击了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早期维新思想(中法战争后)
1、背景:
①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认识了解逐步深入;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的影响;③洋务派失败教训。
2、代表:王滔、郑观应等
3、主张:
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振兴工商业;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自然科技。
4、评价:
①积极: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突破“中体西用”束缚,使西学东渐的内涵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
②局限: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未进行实践活动。
四、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90年代)
1、背景:
①必要性: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严重阻碍;
②可能性: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西学东渐思潮和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基础;康梁维新思想的宣传与救亡图存的社会主题产生强烈共鸣。
2、代表:
①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讲学;撰写《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借用孔子权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公车上书;办报;建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上书光绪皇帝等;
②梁启超:撰写《变法通议》;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③谭嗣同:著有《仁学》;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封建纲常礼教和专制君权。
④严复:系统介绍西方文化的第一人;翻译《天演论》等,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3、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
①内容:
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革教育制度;
②意义:
高扬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旗帜,冲破封建顽固思想束缚,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yi/82328.html
相关阅读: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7课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教案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教案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案
必修2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