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高一历史上册速效提能演练测试题(带答案和解释)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记忆方法网

1.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带来这一结果的苏联人是(  )
解析:选C。大规模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等属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措施。
2.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  )
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综合国力
C.增强国力和军事力量,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C。当时处于美苏争霸时期,为了在争霸中取得优势,勃列日涅夫重视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
3.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解析:选D。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指的是D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4.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年份1776~19801981~19851986~19891990
社会总产值4.23.31.8-2
国民收入4.33.21.0-4
劳动生产率3.33.1-3
以下是据该简表所得出的认识,其中错误的是(  )
A.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没有取得成效
B.苏联的政治改革严重影响了经济改革的效果
C.经济崩溃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D.苏联经济衰退与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美苏争霸有关
解析:选B。反映的信息是1976~1990年苏联经济发展缓慢,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的1990年时经济出现了负增长。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故选B项。
5.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三次尝试,但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这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你认为这三次改革和苏联解体之间有没有联系?
解析:本题以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为主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及综合归纳能力。第(1)问解题时应注意关键词“经济方面”,然后依据教材分析归纳要点;第(2)问解答时应注意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实质方面去分析、归纳;第(3)问应注意从这三次改革的局限性及影响方面去理解分析。
答案:(1)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制定发展经济的措施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2)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没有真正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对这一模式进行小修小补。
(3)有联系。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导致这一体制的弊端和政策的错误不能及时得到纠正,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成为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一、选择题
1.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  )
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
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
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很高
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要求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和改革内容得知,C项不符合史实。
2.通过下表,可以反映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是(  )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
(年平均%)
1961~1965年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1982年
社会总产值6.57.46.34.23.3
国民收入6.57.85.74.32.5
工业总产值8.68.57.44.42.8
农业总产值2.23.92.51.74.0
①改革前期力度大,经济发展较快 ②农业发展落后 ③改革后期经济增长缓慢 ④优先发展重工业
A.②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识记与分析运用能力。1975年之前,苏联经济发展较快,1975年之后,经济发展缓慢几乎停滞,反映出①、③;与工业总产值相比,农业总产值整体上落后,反映出②、④。
3.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其中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
A.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
C.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蛮干家”的含义:即缺乏周密的和科学方法,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地做事,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由此可知是种植玉米运动,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是切合当时实际提出的,均排除。
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抓住关键词“作表面的改革……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斯大林之后,赫鲁晓夫开创改革之先河,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方面,并非限制在政治方面,B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早就出现,故D项错误。
5.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马列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解析:选B。A项表述错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B项表述符合的核心内容;C项表述不正确,材料无法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完全”背离马列主义。
6.比较中国1978年底以后经济改革的成功,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 (  )
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
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归因于有明确的目标,成熟的理论,坚强的,正确的方向。而苏联改革没有成熟的理论,三者改革的重点不同,故A项正确。
7.“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了这个词用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斯大林模式的出现在历史上曾起到一定积极作用而不能全盘否定。戈尔巴乔夫的话否定了苏联的模式,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8.黄苇町在《苏共亡党十年祭》中说,……当时的苏联社会科学院曾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依据这则材料,如果从执政党的建设方面分析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失败的原因,最根本的是(  )
A.体制僵化,监督机制的缺失
B.党内特权、腐败现象严重
C.严重脱离群众,日益失去群众的支持
D.人民群众对党的极端不信任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苏共实行高度的集权制,党内缺乏民主机制,使权力从根本上失去了制约和监督,以至党的干部由人民的公仆蜕变为人民的老爷,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党内特权、腐败现象严重、脱离群众、人民群众对党的极端不信任都是这一原因产生的结果。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材料2: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材料3: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
赫鲁晓夫上台:1953年 下台: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1964年 下台:1982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
(2)根据材料2,归纳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的特点。
(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根据材料3,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
(4)根据材料3,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经济状况如何?这种状况对此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第(1)问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立足材料归纳出答案。第(3)问,要注意材料3中表格的规律,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苏联GDP都有所增长,但在二人统治后期却明显下降,并出现负增长。第(4)问,要从苏联经济面临的严重危机与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充满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一党专政。
(3)从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GDP平均增长率对比来看,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一段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就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的厄运。他们的改革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
(4)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实际GDP平均增长率为负增长,横向比较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纵向比较也是苏联经济史上的“低谷”,苏联经济已陷入危机边缘。苏联新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但是当时的苏联已积重难返,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失败。
附:课内答疑站
探究与思考(教材P100)
1.第一种观点:因为虽然赫鲁晓夫改革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对“斯大林模式”有一定的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因而失败。
2.(1)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根深蒂固。
教训:突破传统束缚是体制创新的前提。
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改革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不同意,因为苏联的解体只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是社会主义的重大挫折,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如中国依然坚持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3)要顺应时代潮流,从国情出发,注意改革的策略与方针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yi/71295.html

相关阅读: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高一年级历史下册暑假作业题[1]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 历史
辽宁省五校协作体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块模块考试历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