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江西省兴国县将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记忆方法网
试卷说明:

一、选择题(25题,每小题2分,共50 分)1.2008年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人们的赞誉。追根溯源,下列各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形成有着密切关系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2.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这主要反映了 A.皇权的至高无上 B.法治政策的实施C.君主的专制独裁 D.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3.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 A.召开政事堂会议 B.众设宰相,分化事权C.以六部分割相权 D.设枢密院,与宰相抗衡4.“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也。”上述材料所描述的中央机构应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内阁      D.军机处5.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是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②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矛盾 ③皇权专制与相权制约的矛盾 ④皇位世袭与外戚、宦官干政的矛盾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6.“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下列与此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7.近代,西方侵略者可以开始把大量商品倾销到宁波是在哪一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日《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中俄《改订条约》8.三元里民众曾在《申谕英夷告示》中警告英军:“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从中获得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有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具有自发性 ②面对侵略,中国人民坚决捍卫民族尊严 ③反映人民禁烟11.右下图是一幅历史漫画,它所反映和纪录的重大事件发生于 A.1905年 B.1911年 C.1912年 D.1949年 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这是因为它①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②在法律上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③体现了民主派的建国主张④是中国近代民主化的一座丰碑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④ D.②③④13.1919年,北京《晨报》发表文章指出:“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它直接针对的事件是 A.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B.德国逼迫清政府租借胶州湾 C.北洋政府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D.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努力遭遇失败14.与中共“一大”相比,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确定了 A.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 B.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C.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D.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15.20世纪中叶毛泽东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结论相符的是 A.抗战胜利洗雪百年国耻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 16.新中国初期建立的新型政治民主制度包括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④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7.在中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历史悲剧重演,主要在于 A.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B.防止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C.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D.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18.右图所示是一枚金箔小型张, A.峥嵘岁月 千年局变 中国新生 伟大转折 继往开来 世纪跨越B.峥嵘岁月 伟大转折 千年局变 中国新生 继往开来 世纪跨越 C.千年局变 峥嵘岁月 中国新生 伟大转折 世纪跨越 继往开来D.千年局变 峥嵊岁月 伟大转折 中国新生 世纪跨越 继往开来20.下列关于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的最确切的表述是 A.革命统一战线组织 B.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 C.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D.组织并监督中央人民政府 2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①宣布采用和平统一的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②宣布一定要实现解放台湾的战略方针③建议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④建议海峡两岸实现通商、通航、旅游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②④ 22.1971年7月,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尼克松后来回忆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钟,“但却成了20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这主要是因为 A.继日本之后,美国也结束了对中国的敌对态度 B.它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并影响世界格局的调整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影响到中美关系的改善 D.不同意识形态的两个大国外交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23.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不包括A.“不结盟”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 D.“另起炉灶”24.下图反映的是哪一次重要的历史会议?A.万隆亚非会议 B.日内瓦会议C.26届联合国大会 D.上海APEC会议25.在获得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后,中国海军于2008年12月26日从海南三亚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这是中国海军自15世纪郑和下西洋以来的首次远征,具有划时代意义。这说明①中国海军出兵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是合理合法的 ②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各国出兵严重损害了索马里的国家主权③说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 ④中国出兵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③ 将军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答题卡一. 选择题: (25题,每小题2分,共50 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二、非选择题:第26题15分,27题15分,28题20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15分)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摘自《贞观政要?政体》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请回答:(1)???(3)依据材料四,指出军机处的职能,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4分)??(4)综合材料二、三、四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3分)?27、阅读下列材料:(15分)材料一日本军国主义妄图独占中国由来已久。……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发动和参与了一系列侵略战争。……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从国民党政府手中相继夺去大部分重要城市,占领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3500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30万人以上。从关内骗到东北的劳工被残害致死的,不下200万人。此外,还有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成为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一页。—江泽民《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5年9月3日)材料二靖国神社是日本祭祀明治维新以后历次战争中死亡军人的场所。根据日本“靖国神社法”,该神社具有宗教法人的资格。神社内供奉着明治维新以来约250万日本军人的牌位,其中包括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死刑的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神社院内有一个常设展览馆,叫做“宝物遗品馆”。馆内保存着日军的作战地图、军装,写着“武运长久”的太阳旗,以及1932年3月16日天皇令日军侵占中国上海的诏书等。—《北京晨报》(2002年4月22日)?材料三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史:第一次参拜:2001年8月13日第二次参拜:2002年4月21日第三次参拜:2003年1月4日第四次参拜:2004年1月1日第五次参拜:2005年10月17日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有关史实,概括指出“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发动和参加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及其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4分)??(2)根据材料二,靖国神社作为宗江西省兴国县将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暂缺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yi/568413.html

相关阅读: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块模块考试历史(理
高一年级历史下册暑假作业题[1]
辽宁省五校协作体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