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辽宁省沈阳二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Word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记忆方法网
试卷说明:

沈阳二中2015——2015学年度上学期12月份小班化学习成果阶段验收高一(16届)语文试题命题人:李建红 姜畅 审校人:李建红 姜畅说明:1.测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第Ⅰ卷 (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下列对于恭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敬强调内心修养,保持纯真的天性,不起别念,其实就是理学家朱熹要求的敬.敬要求人们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从而实现个性舒展且与集体意识的统一。 C.恭按照宋明以来儒学标准,强调人们要时刻端庄肃穆,不苟言笑,但难免趋向极端。 D.恭是敬的外在表现,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 从原文看,下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主一无适之谓敬,说明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人心(性)容易受到后天各种欲望的影响和蒙蔽。B.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说明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敬,就可能防止心性因邪念的侵入而受损。 C.俨然人望而畏之,说明道学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D.入定本是佛教概念,原本指思绪不起,慧心呈现,儒家借用,用来说明专心致志的益处。 3.下列不属于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恭与敬虽然在古代各有侧重,有所区别,但是今天已经连用,表达相同的含义。B.作者认为,宋朝时候敬的含义与先秦时代并不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儒学在时代变迁中的新发展。C.作者认为,恭敬表示态度温顺和蔼,虽然具有很浓的封建色彩,但是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D.作者认为,如果不理解恭敬的准确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生出轻慢之心。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①而黥②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③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树,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④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注:①断其两足:挖去了他两足膝盖骨。②黥: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③白:刮去树皮使白木露出。④筹策:谋划。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蹶:受挫折,折损。 B.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趣:趋向,奔赴。 C.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期望。 D.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烛:照亮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孙膑“能行”和“能言”的一组是(3分)A.①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②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B.①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②庞涓死于此树之下C.①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②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D.①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②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常智胜敌手,深得齐将田忌重用。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大破魏军,名扬天下。B.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来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忌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在马陵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C.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称为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计胜庞涓。D.本文通过马陵道智斗庞涓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略战术思想。他的《孙膑兵法》为后世传诵,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1)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5分)(2)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5分)(二)古代诗歌鉴赏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8—9题。倦夜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注]①徂(cú):过去。②写此诗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直捣长安。8.(3)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4)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忧郁而死,小说通过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B.小说中的下层人民思想麻木,是非不分,是荒唐社会道德的基础,但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而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C.马具商是农村小奸商,他狡猾、阴险、诡诈,通过他的行为和举动,可以看出,他的处世哲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纤巧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 E.这篇小说叙事详略得当,巧妙地处理了赶集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群众场面和主要人物的关系,使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2)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是如何塑造奥士高纳大爷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小说的题目是绳子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一个老实人而展开的,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E得3分,答C得2分,答A得1分;答B、D不得分①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三种:一是马具商的诬告,二是乡政府的审问,三是周围群众的奚落。(2分)②在这场逼死奥士高纳大爷的围攻中,马具商是发难者;乡政府的审问,代表官方压制,加剧了整个社会的猜测与不信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奥士高纳大爷忧郁而死的第三方面力量是众人的嘲笑和奚落。(2分)③这三股力量汇集一起,形成一种无形的罗网,而其核心又是社会的道德堕落、愚昧的偏见和可怕的习惯势力。(2分)①深入细致的心理刻画描写了他的性格发展,心理变化,写得细致生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2分)②奥士高纳大爷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奥士高纳大爷一勤俭、诚实的农民(2分)③将奥士高纳大爷置于一个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群体精神麻木的思想状态下,听了不信,一味地笑。围绕着诚实与说谎这一矛盾冲突,充分展示奥士高纳大爷的性格特点。(2分)观点一: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不合适。①小说通过一根绳子的故事,反映荒唐混乱的世风,揭示重大的社会道德问题,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过于直白,无法增强小说意蕴的深刻性。②小说以绳子为线索,布置全局,结构全文。全文围绕一根小小的绳子,描写一个老实人的悲剧,故事娓娓道来,不露痕迹,使精巧、奇特出于自然。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小说的行文线索就不够明晰,情节衔接就不自然。③小说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片段,把绳子的故事作为透视点来窥视大千世界,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反映普遍的社会现实,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就不能显示由点及面、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观点二: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合适。①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奥士高纳大爷,他是一位勤俭诚实的老实人,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有利于描写小说的主要人物,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②小说写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根绳子,因而被冤家诬告,又受到众人奚落,以致忧郁而死,主要内容是围绕这个老实人而展开的,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可与小说的内容更吻合。③小说通过奥士高纳大爷的悲剧,展示了把诚实厚道、纯朴善良看做违反常理的社会道德观念,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也是与小说的主题相融相符的。观点明确2分,结合文本内容2分,分析恰当4分,言之成理即可)18.略- 1 -辽宁省沈阳二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yi/464758.html

相关阅读:江西省吉安市白鹭洲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
山东省济南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3月月考 语文试题
2019学年高一寒假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复习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竞赛试卷
江西省乐安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