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下列制度中,对我国社会人际关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A.礼乐制 B. 分封制 C.宗法制 D.三公九卿制2.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诸侯因义务所在,看见烽火点燃,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3.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4. 我国古代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于 A.隋唐时期 B.北宋时期 C.元朝 D.清朝5.君权与相权矛盾是古代中国中央统治集团内部的一对主要矛盾。下列各项中体现这对矛盾的史实包括①秦代设郡县以分割相权 ②汉代“内朝”的形成③唐代“三省”的设置 ④宋代“参知政事”的增设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6.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7.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君臣关系日趋不平等 B.君臣关系逐渐疏远C.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 D.君主越来越不开明.公元前500年,如果雅典全国人口约二十万,本国居民约十六万八千人,其中男性公民四万五千人,奴隶七万七千人。其中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是A.约十六万八千人 B.约四万五千人C.约二十万人 D.约七万七千人.克里斯提尼改革中打破血缘关系,削弱氏族贵族势力的关键举措是A.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B.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C.公民大会是城邦最高权力机构D.多数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1.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机构中,有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元老院、执政官,而我国西周出现宗法制和分封制,就其实质而言A.地域决定政治B.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C.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方式不同而已D.经济模式决定政治手段1.“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十二铜表法》)。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能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A.《十二铜表法》是专门解决债务问题的法律B.完全抛弃了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C.蕴含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D.无限制地放纵了贵族的专横行为.公元183年,雅典商人普拉希特斯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与当地的皮匠西努耶发生纠纷,上诉至法庭,法官对他们两人的裁决将依据A.埃及习惯法 B.罗马万民法C.雅典自然法 D.罗马公民法.某中学进行“三世纪罗马帝国模拟法庭”的课外活动。其中,场景错误的是A.场景一:原告,一罗马帝国公民;被告,一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案由,人身伤害B.场景二:原告,一罗马帝国公民;被告,一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案由,追讨欠款C.场景三:原告,一奴隶;被告,一罗马帝国公民;案由,要求取得人身自由D.场景四:原告,一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被告,一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案由,商业纠纷.“罗马法是古代以来影响最广泛的法律”。罗马法之所以成为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法律,最主要的原因是A.帝国疆域辽阔B.法律程序发展完备C.由皇帝查士丁尼颁布D.更多地体现了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9世纪英国宪法权威W?白芝浩特说:“上下院如果做出决定,就是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的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材料说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 ①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②内阁行使行政权 ③法律权威高于国王权威 ④英王是“虚位元首”,“统而不治”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共和制 B.联邦制 C.分权制 D.“权力制衡”17.杰斐逊曾经这样写道:“我认为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这是保证长期并正直的管理国家权力的唯一方法。”“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的公平对待。而不论他的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文中所反映的观点是 ①人民主权说 ②三权分立 ③法治原则 ④天赋人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8.巴马和奥 朗 德1875年,他们的共同点不包括 A.掌握行政权 B.是军队最高统帅 C.是国家元首 D.由民选产生,向议会负责19.某中学组织历史知识竞赛,主持人问:下列哪些成员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应该是 ①英国下院议员 ②美国众议院议员 ③英国内阁成员 ④德国联邦议会议长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20.德国1871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的议会民主政治的共同之处是 A.议会议员由普选产生 B.政府都对议会负责 C.元首可直接解散议会 D.议会都实行两院制21.近代美、德、法三国曾先后分别于1787年、1871年、1875年制定和颁布了本国宪法,三国宪法的相同点主要有 ①实行责任内阁制 ②成熟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③议会都是两院制 ④促进了本国社会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22.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C.认为自由贸易的原则不可侵犯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近代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创伤,有人咏叹一场战争时说:“通川(州)烽火逼,仓皇幸热河,密云惟豆麦,宫禁满兵戈。”这反映的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洪仁?在《资政新篇》中说:“兴银行。倘有百万家财者……或三、四富民共请立,或一人请立,均无不可”“准富者请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矿藏开采,“小则准乡,大则准县,尤大者准省及省外之人来采”。这表明他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赞成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 ③主张采取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方式 ④维护平均主义分配方案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189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西方政界的议论符合史实的有①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 ②英国: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关税的机会了 ③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 ④德国: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了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德国《前进报》在1900年6月19日的社论《铁拳》一文中盛赞它为“神圣的战争”。文章说“如果说有所谓‘神圣的战争’,那么,中国奋起抗击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的战争,正是这样一个‘神圣的’民族战争。”“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是指A.侵华英军B.英法联军C.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日军D.八国联军.历史学习小组讨论题:“为什么说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谱写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发言,其中看法既正确又全面的同学是甲同学:辛亥革命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乙同学: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丙同学: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丁同学:辛亥革命推进了中国民主进程和社会近代化A.甲同学 B.乙同学C.丙同学 D.丁同学.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探究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其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A.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B.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C.资产阶级共和国向着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D.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基于这种情况,后来孙中山①放弃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 ②思想发生转变,由效法英美转向以俄为师 ③改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 ④有了与共产党合作的想法A.①②③ B.①④C.①③④ D.②③④.人们在抨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同时,也对抗日战争陷入了沉思。有人指出:抗日战争是以惨痛的代价为民主革命作奠基石的。这块“奠基石”主要是指A.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D.壮大了人民民主的力量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yi/455163.html
相关阅读:高一年级历史下册暑假作业题[1]
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块模块考试历史(理
辽宁省五校协作体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