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满分: 1分 考试时间:10分钟第卷 阅读题9?11”事件以后,来这里旅游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C.这部号称投资上亿的影片,尽管故事情节和演员的表演都很难让人满意,但瑕不掩瑜,它的布景和服装仍深受观众好评。D.某建筑公司会计程某,为填补贪污挪用公款的亏空,不惜再次把巨额公款投入股市,她的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在闹得沸沸扬扬的“华南虎事件”中,针对是否派专家组前往陕西镇坪县调研一事,国家林业局予以否认。B. 为了这次“创卫”大会战取得全面胜利,城管人员和卫生检疫人员没日没夜地战斗在“创卫”第一线,老百姓打心眼里由衷地感谢他们。C.只有弄清几十年来在前进道路上的是非得失,认识教育规律,我们才能改革教育,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D.这次外出比赛,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 , , , 。玉树既是“三江源头”,也是“藏獒之乡”和“虫草之乡”。①东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邻②是长江落差最大的标志点③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相通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点6621米⑤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⑥气候高寒A.②④⑥⑤①③ B.③①②⑤⑥④C.④⑥⑤①③② D.⑤③①④②⑥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应在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大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曲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形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诚,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鸣鱼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 (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8. 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 )A. 客观物象在现实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B. 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C. 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D. 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9.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张手法,不见得是自觉的“变形”观念。B.相对于现实生活,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变形”,这种“变形”有利于戏曲的发展。C.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 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D.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10.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B. 在艺术上,广义层面上的“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现象,而狭义层面上的“变形”只是前者的一种特殊现象。C. 王观国认为沈括对于杜甫诗的批评是“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看来王观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形”美学观念。D.大致上,中国古代的“变形”美学观念在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而到明清时候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三、古代诗文阅读(分)(一)文言文阅读,完成—14题。(二)古代诗歌阅读(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题。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分) 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分)(三)名篇名句默写(分)(50分) 公鸡登上一堆沙土,在上面刨了个不亦乐乎,它忙忙碌碌地想找点食物,最后却翻出了一颗珍珠。 公鸡说:“这个宝物尽管光彩夺目,对我却毫无用处,还不如找到一颗麦粒,用它来填饱肚子。咱们庭院里的鸡鸭羊猪,都喜欢吃麦粒,要这珍珠干什么呢?我用不着佩戴这个宝物,也不想用它来打扮自己,就让人们去把它当作宝贝吧!”说罢,公鸡把珍珠丢到一边,继续去翻找他的麦粒。 读了上面的故事,你有何感想?请结合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1.C2.D3.C4.D5.D6.C7.D 8B. 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原文: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9C. 文中只是说艺术家常用这种方法10A. 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错。11. C 载:充满。12. D13. C C项中,事情关涉内廷、贵戚的表章或事件,动不动被牵制,时间一长,就被搁置或删除。17.略18. BC(B“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文中并没有此意。C突出林徽因的伟大,但并不贬低张爱玲。)(4分,每小题2分)21. 菊因秋而存在,而秋也因有了菊的冷艳,才多了些成熟,少了些青涩;梅因冬而存在,而冬也因有了梅的坚韧,才多了些静谧,少了些喧嚣22.作文【?题意分析?】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所以关键是要找准材料中珍珠与麦粒的比喻义,找准其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珍珠是个宝物,光彩夺目,用来装饰和打扮,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虚的,是一种附着物,可以指生活中的荣誉、地位;而麦粒是实实在在对人生有益的具体的东西。据此我们可以从公鸡的行为中悟到这样的道理:要抛弃虚荣,拒绝诱惑,不要在追寻的过程中因沿途的景色而迷失方向,舍本求末。这是一个立意的角度。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考虑:公鸡想找的是食物,却先找到珍珠,但它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最终明智地舍弃了珍珠,据此我们可以把立意定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要执着于既定目标”,“坚守目标,需要清醒的头脑和智慧的眼光”,也可进一步确定“要勇于取舍”,“借我一双慧眼”参考译文: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住京城。四岁能写直径一尺的字,景帝召见考核他,非常喜欢,抱来放在膝上,赐给果品钱钞。后来两次奉召讲解《尚书》大义,符合皇帝心意,奉诏命进京学习。天顺八年,十八岁,成为进士,选为庶吉士,授官编修。积功晋升任侍讲学士,充任东宫讲官。弘治五年,朝廷因旱灾征求意见。李东阳摘录《孟子》七篇大义,附以时政得失,累计几千言,把他呈献给朝廷。皇帝称赞写得好。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他奉命前往祭祀。回来后上书说:臣奉命急行,恰好遇到大旱。天津一路,夏天的麦苗已枯,秋天的庄稼没有种,拉船的人没有完整的衣裳,扛锄头的面有饥色。盗贼遍地,青州更加厉害。南方来的人说,江南、浙东流亡的人满路都是,户口逐渐减少,军队空虚,仓库没有十天的积蓄,官员们欠缺几年的薪俸。东南地区是财赋出产的地方,一年的饥荒就达到了这个地步;北方地区贫弱,向来没有积蓄,今年秋天再次歉收,怎么经受得起!事变的发生,恐怕不能预料。臣如果不是经过那个地方,虽则久处官府,每天审理奏疏,尚且不能够掌握其详细情况,何况陛下高居深宫呢?臣在道路上询问,人们都说吃闲饭的人太多,国家费用无常,差役频烦,赋税重叠。京城土木工程频繁兴建,供役军士财物与气力都竭尽了,每次遇到上京城操练,都宁死不去。权势之家豪门大族,田产跨郡接县,还在不停地请求赏赐。亲王的封国,供给达到二三十万。游手好闲之徒,托名皇亲仆从,常常在水陆要冲和都会之地大开店铺,搜刮商税。国家建都于北方,仰仗东南地区供给,商人惊散,大都不是很小的原因。更有织造内官,纵容群小打人,闸河官吏没有不惊骇奔逃的,商贩和穷困的老百姓到处骚动不安,这又是臣亲自看到的。民间的情况,郡县不能知道;郡县的情况,朝廷不能知道;朝廷的情况吉林省长春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yi/343368.html
相关阅读:江西省乐安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19学年高一寒假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复习题及答案
江西省吉安市白鹭洲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
高一语文竞赛试卷
山东省济南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3月月考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