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分)1.“相聚是缘、亲情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2.周王将商代贵族分封为诸侯,主要目的是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 B.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8.武则天时期,假设国家要在长安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9.北宋设转运使一职,主要管理地方财政,其政治作用是 ( )A.保证京师的财政供应 B.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条件C.为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筹措军粮 D.防止人民反抗10.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11.某中学历史课在进行“古希腊民主制度产生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时,下列材料能够作为其有力证据的是( )古希腊地图爱琴海地区贸易图 雅典城邦居民的构成 刻有放逐人员名字的陶片A. B.C. D.12.关于古希腊“城邦”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②城邦是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③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④城邦之间以和平共处、友好往来为主⑤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13.英国史学家约翰说:“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这里的“她”是指( )A.雅典 B.斯巴达 C.罗马共和国 D.东罗马帝国14.美国老报人斯东在《苏格拉底的审判》中说,苏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这乃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的惩罚。这些史实表明( )A.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B.苏格拉底等人仇视民众,主张实行贵族政治C.直接民主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D.雅典的民主政治保护了全体公民的利益人A. B. C.D.16.假如你是古罗马的一位执政法官,当你遇到以下的案子时,你判为合法的是( )一个奴隶为他的主人工作了20年后,要求主人给予他自由,他的主人却不答应 某自由民要求他女儿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 某平民擅自将他富裕的大儿子财产的一部分,分给了他的小儿子 一个拥有100个奴隶的罗马贵族,在急需劳动力的收割季节,到市场上去卖了20个奴隶,赚取了一大笔钱A. B. C. D.A.英国王室仍然行使外交权力 B.英国王室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C.英国王室可以替代内阁和首相 D.英国王室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1787年宪法,下列违宪的一项是( ) A.总统是国家权力的重心 B.行政机关官员兼任国会议员C.总统统率陆海空三军 D.联邦法院的法官除非渎职任职终身20. 19世纪70年代,德、法两国相继颁布了新宪法,两部宪法内容的共同之处是( ) A.国家元首独掌行政大权 B.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C.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成员 D.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21.英法美德四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共同点不包括( ) A.都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基础 B.都有利于本国近代化的发展 C.确立的途径都相同 D.议会都拥有立法权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总统由民选产生”“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是( )A.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原则B.自由平等、分权制衡、联邦制原则C.民主、分权制衡原则D.联邦制、民主集中制、自由平等原则国歌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追求。以下歌词中,出自德意志国歌的应该是( )A.这就是星条旗,愿它永远飘扬;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B.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C.统一、权力和自由,是我们千秋万代的誓言D.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 “只消中国人每人每年需用一顶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上述材料表明①英国纺织品在中国供不应求 ②该资本家不完全了解中国国情③该资本家认为中国市场潜力巨大 ④英国工厂急需更新设备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7.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战胜国“不满意”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掠夺的战争赔款太少?B.鸦片尚不能正常输入中国C.商品在中国仍然滞销?D.清政府排外态度没有改变28.佳士得拍卖公司曾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29.“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该对联反映的是( )A.西方列强的侵华暴行 B.烟草传人中国后的盛况C.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 D.西方列强在中国暴力殖民的情况30.“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在华关系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说:“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是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恶棍”、“流氓”所依据的特权是( )A.没立和管理租界的权利 B.海关管理权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小题,共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材料三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并就此作出简要评价。(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分). (20分)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伯利克里讲到:“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物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制度使我们心悦诚服。——伯利克里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时的演讲材料二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9.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材料三 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材料四 根据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共和国的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通过普选方式产生。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并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总统的命令须经其任命的各内阁部长副署。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全体人民”指哪些人? 伯利克里心中的民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4分)(2)材料二、三分别出自哪部文献?(2分)两段材料反映的两国元首所处地位有何不同?(4分)(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两国元首产生方式及与各自议会之间关系的差异?(4分)(4)在学习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课后,李明同学认为法国的政体进步,史航同学认为德国的政体有效。你同意哪一位同学的观点,请说明安徽省程集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yi/317215.html
相关阅读: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块模块考试历史(理
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高一年级历史下册暑假作业题[1]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 历史
辽宁省五校协作体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