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一中2013-2014年度2013级第一学期第三阶段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诵”并提。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 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 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古代诗文阅读(29分)(一)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庞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净,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旨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不为礼。然黯见?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召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这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己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史记 汲郑列传》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屋比延烧 比:并排,挨着 B.伏矫制之罪 矫:纠正 C.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发:打开 D.以数切谏 切:急切,切迫.5.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汲黯为官清正忘我的一组是(2分) ①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②其治,责大旨而已,不苛小。 ③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 ④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⑤然黯见?未尝拜,常揖之。 ⑥且已在己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⑤⑥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皇上派汲黯去视察东越之间的争斗,汲黯只到达吴郡就回来了,因为他认为不必为这样琐屑的事而前派使臣。 B.汲黯学习黄老学说,又因多病,所以处理地方政务主张无为,人们因此对他大加称赞。 C.太后的弟弟武安侯为丞相,很多高官都来拜见,只有汲黯见他从不曾行拜礼,只拱拱手。 D.汲黯因为总是直言进谏,不能久留宫内。他对皇帝的批评毫不留情,汉武帝恼怒他过分卤莽,但他始终以朝廷为重。 7.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 译文: (2)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译文: 古代诗歌阅读(7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这是宋之间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8.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说明, 这两字有怎样的意味?(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后两句,按常情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行人”,作者笔下所写却与常情相悖,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0.(1)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余心之可惩?(《离骚》)(2)____________ ,靡有朝矣。(《氓》)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诗经?小雅?采薇》) (5)磐石方且厚, 。____________, (6)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朱自清《荷塘月色》) (7)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语言文字运用(25分)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2分)( )A.肄(yì)业 墟 (xū)里烟 唾(chuí)手B.三匝(zā) 吐哺(pǔ) 樊(fán)笼里 ng)嫁娶C.商榷() 媒妁(uò) 梵(fān)婀玲 踯躅(zhú) 呦呦(yōu)鹿鸣D. 拾掇(duō) 氛(fèn)围 青青子(jīn) 1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分)( )? A.哽咽 葳蕤 缒床分)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学段段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yi/237412.html
相关阅读:高一语文竞赛试卷
2019学年高一寒假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复习题及答案
山东省济南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3月月考 语文试题
江西省乐安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省吉安市白鹭洲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