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记忆方法网
试卷说明:

吉林市普通中学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一历史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50分)和第Ⅱ卷(材料解析题,50分)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 ,共 50分)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在第5页的答题卡内。)1. 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A. 强化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 推动诸侯扩充疆域 C. 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 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2. 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政治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与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恰当的是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不再以周天子为大宗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小宗 C.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 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3. 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 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 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4.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该政治制度突出的特点是 A. 权力高度集中 B. 浓厚的部族色彩 C. 皇帝非常勤政 D. 严格的等级制度5. 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汉初统治者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分封制 B.分封诸侯王 C.颁布推恩令 D.设置尚书令6.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 西汉中、外朝制度 B.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 元朝行省制度 D. 明朝内阁制度7. 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 A.相权进一步削弱 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众相制初步确立 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8. 《元史》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下列选项中符合“大新制作”的是 A.“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B.“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 C.“有行省,统郡县,镇边鄙” D.“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9.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 A.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为加强君主专制,自秦汉直至明清,都采取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方式的是A.御史府 内阁 军机处B.中朝 内阁 军机处C.中朝 中书门下 军机处D.尚书台 都察院 内阁A.任期制 B.代议制 C.任人唯贤 D.轮番而治13. 一个公民是一个士兵、一个法官,并且还是政府会议中的一分子,他所有的公共职务要亲自去做,不能用代表,必须亲自发言与投票。以上生活观说明了古雅典 A.所有人必须参军保卫城邦 B.法官大多来自于下层公民C.公民享有较为充分的民主权力 D.公民大会时每人必须发言14. 有人形容某国的近代政治体制:“(议会)首先是作为特别措施召集的,然后发展为一般惯例,最后变成了一种义务。……大臣在开始是作为书记官或秘书辅佐国王的,然后是以国王的名义作为国王的代表行事,最后则是代表自己行事,在必要时才向国王请示。”该国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15. 某教科书以“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为题,叙述美国建国时期的制度创新。在人类政治文明长河中,美国1787年宪法的创新之处首推A.建立统一的联邦政府B.全体官员由选举产生C.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D.白人享有全部选举权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如征税、募兵、发行钱币、宣布对外和战以及使用武力恢复地方秩序等。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这段文字反映出A.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结构C.三权分立的原则D.共和政体的实质 某国的宪法中有以下一些条文:“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皇帝任命帝国官吏……可决定其免职”;“帝国的全部陆军组成一支统一的军队,在战时、平时均由皇帝统率”;“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结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颁布该宪法的国家最有可能是A.英国 B.德国C.日本 D.俄国对比近代英、德两国政治制度,选择正确的内容填入表格空白处比较项英国君主立宪制德国君主立宪制权力中心议会君主君主权限统而不治,无实权内阁产生途径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君主任命,对君主负责A.君主凌驾议会之上,掌握国家实权B.议会至上,君主是国家的象征C.君主权力有限,只掌握行政权D.君主代表容克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利益 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持续动荡……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这说明作者A.否定法国大革命的作用B.强调兴民权的重要性C.强调政治协商的重要性D.反对大规模社会变革A.割占中国土地 B.强迫中国赔款C.开放通商口岸 D.破坏关税自主21. 太平天国一方面宣布“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另一方面对四书、五经也只是删去鬼神祭祀之类的字句……把儒家思想中的基本内容如等级制、三纲五常、天命论等,都保留了下来。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A.仍未摆脱旧式农民起义局限 B.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C.以“拜上帝会”为理论武器 D.动摇了清朝统治基础22. 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口沿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据此判断该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23. 德国工人阶级政党的报纸《前进报》在1900年6月19日的社论《铁拳》中说,“如果说有所谓‘神圣的战争’,那么,中国奋起抗击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的战争,正是这样一个‘神圣的’民族战争”。“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指的是A.侵华英军 B.英法联军C.发动甲午战争的日军 D.八国联军24. 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在“从君主到民主”的历史转型中,你认为可以作为开端的是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C.甲午战争 D.辛亥革命25. 下表内容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文件,其前后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 中共“一大”(1921年)中共“二大”(1922年)中国社会性质未阐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目标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革命对象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力量工人、农民和士兵无产阶级、农民、其他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A.从幼稚走向了成熟B.摆脱了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C.初步认识了中国国情D.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材料一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卷一四《选举二》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27.(20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二铜表法》的特点。(6分)(2)简要说明“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yi/234519.html

相关阅读:高一年级历史下册暑假作业题[1]
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辽宁省五校协作体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块模块考试历史(理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