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实验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记忆方法网
试卷说明: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实验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姝女/株连 俟我/灞? 纤纤/纤夫B.机杼/抒情 陂坡/陂塘 数字/历数C.惮殃/殚心 揆度/拊掌 便言/便便D.有炜/韦编 愆期/朝搴 渐车/渐染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对自己有耐心有信心,即使基础不好,也不要放弃,邯郸学步,犹未迟也;只要肯从头做起,肯坚持,距离成功就不远了。B.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大执法力度,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营造一个健康的消费环境,可以说是目前的当务之急。C.3月9日,出席科技界联组讨论的娄勤俭副部长指出,随着六七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基本上退休,一些重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出现了新一轮的青黄不接。D.《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生动地描绘了霍格沃茨巫师学校种种不可理喻的神秘现象,引起了青少年读者的极大兴趣。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这几天心里颇不_______。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2)多难兴邦。没有一个民族的复兴之路是一帆风顺的。从灾难中走出来的中国,必将更加强大,更加成熟,发展的脚步更加_______,不会停滞。(3)这是一条_______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_______的。A.宁静 稳定 幽静 抗争B.宁静 稳健 幽僻 抗拒C.安静 稳定 幽静 抗争D.安静 稳健 悲伤 抗拒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入世后,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来实现文化产业的集团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举措。B.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防范措施。 C.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的情况,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建立和增加了石油储备。 D.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起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响声。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或称之为“贬官化”。 , , , , 。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声名。②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就恢复其名誉。③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④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⑤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A.   B. ? C. D.二、本大题8小题,共33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6.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不知东方之既白A.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凌万顷之茫然C.倚歌而和之 D.唯江上之清风 7.与例句的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例句:而又何羡乎? A.而今安在哉? B.何为其然也? C.且何谓阁子也? D.微斯人,吾谁与归?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而宋祁代方平,拯又论之;祁罢,而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欧阳修言:“拯所谓牵牛蹊田而夺之牛,罚已重矣,又贪其富,不亦甚乎!”拯因家居避命,久之乃出。其在三司,凡诸管库供上物,旧皆科率外郡,积以困民。拯特为置场和市,民得无扰。吏负钱帛多缧系,间辄逃去,并械其妻子者,拯皆释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8.A.除大理评事 除:任命,授职 B.杀而鬻之 鬻:卖C.吏负钱帛多缧系 缧系:拘禁D.故人、亲党皆绝之 绝:绝交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②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②何为其然也 C.①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D.①并械其妻子者②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②汝其善抚之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拯巧用妙计,智破盗割牛舌案,连盗贼都吃惊佩服。 B.包拯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权兼三司使时,革除了三司的一些弊端,减轻了百姓负担。C.包拯虽然性格严厉,却能极力推行仁政。 D.包拯规定犯贪污罪的子孙不得入葬。 11.翻译句子(3分) 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3分)1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品读此诗前两句,说说山村有什么样的特点?作者用哪些意象写出这些特点的?( 分)(2根据对全诗的理解,你认为哪个字是全诗的诗眼,并简要陈述你的理由。( 分) ,春与秋其代序。 ,恐美人之迟暮。(《离骚》)⑵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 。(《诗经?氓》) ⑶呜呼! ,非秦也; ,非天下也。(《阿房宫赋》)⑷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赤壁赋》)⑸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沁园春?长沙》)三、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以下这篇散文,回答14—16题心许子午兰那夜为安妥几行文字,熬到很晚。忽而想起子午兰,该正是开花的时候吧?锨亮阳台的灯,果真看见子午兰开的正好!但与我平空猜想的不一样,不是热烈地全部绽放,而是仅开了一朵花。紫蓝颜色,指甲盖般大小,精致的花瓣,更加精致的花蕊,单单薄薄的样子,却不失风致——真个是禁得起端详的一种花呢!次日起床,头一件事就是探头去看那朵子午兰,已经不十分精神了;中午下班回家再看时,却早谦卑地垂了头,寻不到半点儿昨夜的姿容。那些日子就特别喜欢熬夜,熬到夜半时分,去看每次只开一朵的子午兰。有时分明看到分披两侧的花苞各自预备好了一个鼓胀胀的花蕾,在心里跟自己说:这回,可要开出一对姊妹花了!然而,那两个花苞仿佛决心要捍卫某种风格,夜半依然是一枝独放,另一枝呢,自然排到了次日。就这样一天一朵地被美好地吊着胃口。二十多个花苞,足足赚走我二十几日的快乐。很情愿为这棵子午兰付出些快乐的遐想。想她定然是不畏惧寂寞的一种花。不但选择了深夜,而且选择了独放。对着静静绽放的一朵紫蓝小花,总有向她诵读老杜那两句靓诗的冲动——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嘿,你没觉出“商量”这个词用得妙极吗?设若我的子午兰也需要“商量”,她们该用怎样细嫩的嗓音呢?呢喃说着次第展露芳菲心事的话题,连枝叶都给熏香了呢!不想邀宠,无意争妍,慢条斯理地说出一个个漂亮的心愿,在完成了与星光的神秘对话之后,便义无反顾地凋萎了自己。如果这一株植物也拥有一颗小小的心,它一定是淡定的,从容的,也无疑是聪慧的,睿智的。太欣赏它那么妥帖地安排好了自己的花期,努力迁延了自己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如果,如果上帝也让我开出自己的一种花,昨天的我,或许会在选择的时刻惶惑,因为我同时爱着许多种花,掂量中,我定会被不得已的扬弃轻轻折磨;但是,今天,我已毅然决定让自己开成了子午兰!不在喧嚷的时刻喋喋不休地诉说,不在阳光与尘土交织的天空下迫不及待地披露心迹。珍藏着一个紫蓝色调的愿望,面对自己的灵魂,悄然打开。借一方无形的镜子,照见自己的无瑕的容颜。在这个“凋谢”无情地觊觎着每一个无辜生命的世界上,我愿意学着子午兰的样子,每天让自己开出一朵花,不急于和盘托出满心锦绣,不迫着他人喝彩,认真掐算着,精心安排好每一个日子,细水长流地支付自己的美丽心情。只要有花可开,就不允许生命与暗淡为伴。而当凋谢必然降临,就在自己的花影中欣然谢幕,不怨艾,不盘桓,走得果决而又凛然。心许子午兰。唯愿我的爱从尘世的喧嚷中沉静地滤出,作别繁复与火爆,携着一个简约的梦想,步入一种全新的纯美境界……14.试分析结尾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15.请说说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16.作者为何要心许子午兰?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四、本大题3小题,共15分。阅读以下这篇传记,回答17—19题舞 者 之 歌 伊莎朵拉?邓肯小时候,我的母亲相当贫困,她无法为我们请仆人或家庭教师,这种情况便赋予我一种自然发展的生命,使我能表露童稚之情且永保赤子之心。每次看见那些老是有保姆跟家庭教师随侍在侧,一举一动都被保护、照顾的孩子们,就觉得他们十分可怜,觉得自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实验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yi/226948.html

相关阅读:山东省济南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3月月考 语文试题
高一语文竞赛试卷
江西省乐安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19学年高一寒假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复习题及答案
江西省吉安市白鹭洲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