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陕西省宝鸡园丁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记忆方法网
试卷说明: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曹操逝后的数百年间,历代诗人对曹操陵墓多有吟咏,但唐以前诗歌虽都写到曹操归葬于西陵,却没有任何疑冢之说的痕迹,更遑论“七十二疑冢”这样的确定数目了。可以说,唐以前并无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有之,自宋代起。 宋王安石诗:“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邱。蝼蚁往还空陇亩,麒麟埋没几春秋。”此诗以“铜雀台”“八九邱和“麒麟等词语暗喻曹操七十二疑冢,虽不知何据,却是中国最早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记载。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揽辔录》里记载说:“过漳河,入曹操讲武城,……城外有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数里间。”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还记载过范成大讽咏曹操疑冢的诗作:“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岁岁蕃酋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 经两宋诗人的反复记载和歌咏,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人知,有些学者还以实地的考察见闻,来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虚传。 曹操疑冢之说虽然历来众说纷纭,但是如果查考史籍,则会发现疑冢说只是后人的附会,没有任何史实根据。相反,曹操墓的位置,不仅无任何疑点可言,反而是可以考察和测定的。 曹操生前曾对自己陵墓的位置和丧葬规格有所安排。《三国志》载曹操遗令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树不封……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据此,曹操墓实际上就在曹魏邺城西门豹祠之西的地势较高和开阔的平原上。《晋书?礼志》的记载也证明,魏文帝曹丕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曹操下令薄葬,并且主动公布了陵墓的地点,说明他并不担心墓葬被盗,也没有设置疑冢的主观动机。 后世史籍中也有记载曹操墓大致方位的,如梁任防《述异记》载:“邺中铜脆乡魏武帝陵下,铜脆、石犬各二。”任防是南朝萧梁时人,去曹魏不远,其言宜可信。又北齐阙名《宋买等造天宫石像碑》载:“其天宫也,左临渌水……旧都……瞩风岭,据有曹操之故堰。”也说明曹操墓在邺城附近。所以,如果能够确定曹魏邺城方位,则曹操墓的具体方位并不难寻。 我国学者张之、乔文泉等经长期研究曾分别指出今河南安阳灵芝村、习文村一带与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一带,基本就是曹操西陵墓葬的位置。此前盗墓贼们的精确定位和2009年岁末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的考古发现,均已基本证实了学者们研究的主要结论所以,所谓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史实,确属传说。 当然,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无论是否符合史实,它都有存在的客观历史基础。它的出现和流传,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在中国古人中,曹操堪称是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从“济世之才”到“乱世之奸雄”,再到戏曲舞台上的白脸奸贼,曹操奸臣的形象逐步被定格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和宋代诗文、元明戏曲小说里对曹操奸臣形象的塑造,正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的体现。 (《光明日报》20 10年03月02日,有删改)1.下列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文字记载看,唐以前没有关于曹操疑冢之说的记录,更没有“七十二疑冢”这样确定的数目。 B.有关“七十二疑冢”的最早记载是王安石的诗歌,其中的“八九邱”等词语暗喻了七十二疑冢。 C.“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流传,有些学者还以实地考察见闻来证明“七十二疑冢”的确乎存在。 D.查考史籍就会发现,“七十二疑冢说”完全是后人的附会,无任何史实根据,更无存在的基础。2.下列各项不能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史实,确属传说”的一项是( ) A.根据《三国志》记载,曹操生前曾主动公布自己陵墓地点;《晋书?礼志》也记载曹丕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 B.《述异记》《宋买等造天宫石像碑》等史籍记载了曹操墓大致在邺城附近,如果加以考究,并不难寻其具体方位。 C.经过研究,我国的一些学者曾分别指出了河南安阳灵芝村等一带区域基本就是曹操西陵墓葬的位置。 D.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的出现和流传,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的体现。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罗大经的诗句揭示了曹操担心墓葬被盗,故意设置疑冢的多疑心态。 B.任防是南朝萧梁时人,距离曹魏执政时期较近,所以他关于曹操墓在邺城附近的记载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C.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古籍记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论述的说服力。 D.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尽管不符合史实,但它能够出现和流传,主要是因为曹操是中国古人中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选择每题3分,翻译题6分,共18分)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 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 持、拿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 平坦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 房舍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 帮助 5. 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 以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 记游者甚众 晋侯、秦伯围郑, 以 其无礼于晋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 而 走C. 既其出,则或咎 其 欲出者 D. 然力足以至焉,于 人为可讥方 其 破荆州,下江陵 况修短随化,终期 于 尽6.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到后洞“游历艰难”的一组是①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③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④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⑤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⑥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⑥7.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 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中志最重要。B. 文章指出探求只要尽了志与力,即使不能到达险远、非常之境,也没有什么可悔的。C. 作者赞美古人求思之深之广的治学精神,旨在批评当时浅尝辄止的浮泛不实的学风。D. 平坦和近旁处,游览的人就会多;比喻如此去治学,其学问当然就难有深度和广度。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⑴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2分) ⑵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7分)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9. 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3分10. 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2分,每空1分)① 氓之蚩蚩, 。 ,来即我谋。②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③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④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⑤ 寄蜉蝣于天地 , 。 ,羡长江之无穷。⑥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⑦ 叶子出水很高, 。 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是我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陕西省宝鸡园丁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yi/190095.html

相关阅读:高一语文竞赛试卷
2019学年高一寒假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复习题及答案
江西省吉安市白鹭洲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
山东省济南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3月月考 语文试题
江西省乐安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