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本卷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一、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A.悼念/ 桂棹 瞥见/蹩脚 揠苗助长/偃旗息鼓 B.陨石/ 殒命 房檩/ 仓廪 无稽之谈/缉拿归案C.混沌/ 馄饨 伶俜 /聘礼 稗官野史/不无裨益 D.镂刻/ 佝偻 敛裾/ 潋滟 不可估量/ 量体裁衣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贻误 宣泄 关怀备至 风升水起B.撕杀 砥砺 繁芜丛杂 目不遐接 C.凄婉 脉膊 文辞斐然 察言观色 D.蓬松 洗涮 徇私舞弊 黯然神伤3.下列语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毕业各奔东西的老同学在100周年校庆之际纷纷回到母校,萍水相逢,真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B.面临企业严重亏损的局面。王厂长对群众的合理化建议仍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这种从谏如流的态度终于激起群众的愤怒。C.这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孩子,平均年龄25岁,身高1.69米,是第一批迈出高等学府的警花。D.起初由于方法不对,力气花了不少,但却事倍功半,收效很不理想。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B.知识分子一般眼界比较开阔,富有正义感,民族的荣辱、国家的盛衰,往往更能激起他们的一腔报国之情。C.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D.国产轿车的价格较低,适于百姓接受,像“都市贝贝”市场统一价格才6.08万元,“英格尔”是6.88万元,新款“桑塔纳”也不过十几万元左右。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B.我要给爷爷理发,爷爷笑了:“你?笤帚疙瘩戴帽子——充人哩。”C.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D.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6. 下列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中的“巧授连环计”写的是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三国演义》B.抄检大观园前,王保善家的在王夫人面前说晴雯的坏话。晴雯被王夫人叫来,因像个“病西施”,而被断定是“狐媚子”。抄检怡红院时,晴雯把箱子一倒,任凭抄检,还打了王保善家的一个耳光。抄检过后,晴雯被王夫人赶出,抱屈而死。《红楼梦》C.《巴黎圣母院》集中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爱斯梅拉达的美貌与卡西莫多的丑陋,她的善良与弗罗洛的狠毒,她的钟情于弗比斯的轻薄,都形成了明显的对比。D.桑丘是一个朴实善良、机灵乐观、目光短浅、自私狭隘的普通农民。但他受主人美好理想的感染,心胸也逐渐开阔起来。任海岛总督期间,秉公断案、执法如山、爱憎分明、光明磊落。他的言行完全体现了人没有贵贱之分,只要具有美德便可以治理国政的人文主义思想。《堂吉诃德》 二、(12分,每小题3分) 韩国民族文化周国平.下列关于韩国民族文化渊源及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国民族文化源出东方文化根系,并深受东方文化人本思想的熏陶。B.唐代文明对韩国民族文化影响很大,之后韩国文化更多的吸收了西方文化。C.在韩国民族文化中可以看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萨满教文化的影子。D.融合东西文化精华的韩国民族文化又自有其独特的风采和韵味。.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韩国书法源于汉字的书写形式,但韩文又有结构组合科学、简单易学的特点。B.龙、凤图案在中韩两国历史文化中同是高贵的文化图腾。C.韩国民族文化有丰富的艺术形式,玄鹤琴乡歌处容丹青等都是代表。D.韩服、泡菜等日常生活物品也体现出了鲜明的韩国民族文化特色。.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国在历史上曾受到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浸润与影响,这种影响至今仍体现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B.唐乐是一种经韩国人之手进行个性化改造了的,但仍具有大唐遗风的传统音乐形式。C.《高丽大藏经》和浮石寺在韩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说明了佛教在韩国是最普遍的宗教信仰。D.韩国国花无穷花,不仅美丽,更体现了韩国民族坚贞弘毅的民族精神。傅介子,北地人也,以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杀汉使者,语在《西域传》。至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介子至楼兰,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大兵方至,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王谢服,言:“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介子至龟兹,复责其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从乌孙还,在此。”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还奏事,诏拜介子为中郎,迁平乐监。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验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来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上乃下诏曰:“楼兰王安归尝为匈奴间,候遮汉使者,发兵杀略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遂成等三辈,及安息、大宛使,盗取节印献物,甚逆天理。平乐监傅介子持节使诛斩楼兰王安归首,县之北阙,以直报怨,不烦师众。其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汉书卷70傅介子传)龟兹qiū cí:西域古国名,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楼兰:西域古国名,曾经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现只剩遗迹,地处新疆若羌县北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 遮:拦截B.王谢服 谢:C.于是,白遣之 ?:D.介子与士卒赍金币 赍:携带.与“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中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C、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D、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傅介子胆识和智慧的一组是( )?①大兵方至,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 ②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 ③匈奴使从乌孙还,在此 ④龟兹道远,且验之于楼兰 ⑤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 ⑥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⑤⑥13.将第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分)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分)译文:即出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4分)译文: ③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分)译文: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两个小题。(8分)雨过山村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简要描摹。(分)(分)15、默写填空(8分,每空1分)(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史著作。(2)(3),(4)真的猛士,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5)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一点,泪水,是另外一种东西。这些高贵的客人手执素洁的鲜花,早早就等候在这里,等着与韵、诗和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见面。我是一个司仪?不,我是一个被这种情景感动了的路人,是感叹者。 如果是这样,我理应早早读一些真诚的好书,听朴素单纯的音乐,让高贵与高贵见面。旋律或词语,以及人心中美好的部分,使我想起海浪。当浪头来时,你盯住远处的一排,它迈着大步走过来,愈来愈近,就在与你想拥的一瞬间,消散了。这是一种令人惋惜的美好,似乎我们无法盯住哪一排浪。但可以欣慰的是,远处又有浪涌来,就像使人肠热的旋律、诗和眼里的泪潮。16、题目中提到的两个"高贵"分别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高贵"的?(6分) 答:①两种"高贵"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说它们"高贵"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三自然段写了作者听音乐或读书时泪水悄然来临的情景,是什么样的感情使作者流泪?(每条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 ①《自新大陆》________________ ②《清凉的水罐》______________ ③《手拉手》__________________ 18、第四自然段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 )( ) A、文章开头一句领起全篇,表明作者自己是一个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人。 B、第五自然段说"我"不是一个"司仪",而是一个"路人",说明距离产生美。 C、第七自然段中"海浪"的比喻意在说明作者非常希望高贵与高贵经常相遇。 D、文章最后一句,既收束全篇,又呼应开头,表达了自己的欣慰之情 E、江西省乐安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yi/148952.html
相关阅读:山东省济南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3月月考 语文试题
江西省吉安市白鹭洲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
2019学年高一寒假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复习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竞赛试卷
江西省乐安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