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高一历史下册第七单元综合检测练习题[1]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记忆方法网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而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不得不在经济领域内采取一些措施。据此回答1~5题。

1.1918年苏维埃俄国的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  )

A.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

B.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

C.真的。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人们只能去买

D.真的。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

【答案】 B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  )

A.摆脱帝国主义战争

B.向社会主义过渡

C.确立无产阶级统治地位

D.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答案】 D

3.列宁说:“农民曾经不得不去挽救国家,无报酬地缴纳余粮,但是他现在已经受不住这样的负担。”上述材料表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再适合苏俄的国情

B.苏联已经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C.列宁认为俄国农民觉悟不高

D.列宁认为余粮收集制是错误的

【答案】 A

4.列宁认为:“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以下符合上述理论的措施有(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C.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D.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

【答案】 D

5.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纳税后农产品由农民自己支配

B.允许外国资本进入本国市场

C.利用商品、市场发展生产

D.实行余粮收集制

【答案】 D

1917年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开始了探索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据此回答6~11题。

6.1921年苏俄暴动者提出“拥护苏维埃,但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口号。一个红军战士在信中说:“不是富农的暴动,而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农民的暴动。”导致农民丧失希望的原因是(  )

A.农民对苏维埃政权不满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新经济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D.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解析】 结合材料的时间“1921年”和口号的内容得出答案为B。

【答案】 B

7.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

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解析】 1920年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2年已经实施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原来的余粮收集制,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答案】 B

8.在苏俄(苏联)实施的农业政策或措施中,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最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  )

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的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答案】 B

9.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共同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都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B.都是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

C.都曾经产生了积极作用

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答案】 C

10.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中国的改革开放告诉我们(  )

①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能够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③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

④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11.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人类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的重要探索。这两次探索活动的共同之处有(  )

①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经验

②注重发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

③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④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苏联在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渐形成了斯大林体制。据此回答12~20题。

12.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联共(布)“十五大”提出总方针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与农业集体化同时展开

D.到1937年基本实现

【解析】 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A、B两项表述错误。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C项表述错误。

【答案】 D

13.(2010•江苏宿迁模拟)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认为,粮食收不上来是富农反抗造成的。于是,斯大林采取强制措施,强迫富裕农民把多余粮食按固定价格卖给国家。苏联采取这种粮食政策的影响不包括(  )

A.为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条件

B.使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D.导致农民的积极性受挫

【解析】 违背群众意愿的做法肯定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挫,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答案】 C

14.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是在(  )

A.1929年 B.1930年

C.1932年 D.1937年

【解析】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从1929年开始,到1937年底,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超过90%,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几乎占到全国播种面积的100%,由此可看出在1937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答案】 D

15.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个体经济  B.人民公社

C.集体农庄 D.私营农场

【解析】 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农业实行了集体化运动,建立了大量的集体农庄,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

【答案】 C

16.农业集体化后,苏联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方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斯大林称之为这是农民为工业化额外交纳的“贡税”。其严重后果是(  )

A.苏联工业化成就显著

B.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

C.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D.“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形成

【答案】 C

17.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B.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C.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

D.轻工业品种单调和布局不合理

【答案】 B

18.以下关于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小农经济的残余阻碍了农业发展

B.工业化使农业迅速摆脱了落后局面

C.大规模集体经济是农业发展的唯一道路

D.农业集体化为苏联工业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答案】 B19.苏俄(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开创新的发展模式,其中有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该体制的特点包括(  )

①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②运用多种所有制发展经济 ③实行指令性计划 ④按照“物质利益原则”进行利益分配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②④

【答案】 B

20.以下对“斯大林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成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形成

B.是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C.是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

【解析】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的形成,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答案】 C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执掌政权,开始对苏联进行改革。据此回答21~25题。

21.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

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答案】 D

22.(2010•浙江杭州文综)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解析】 着重于研究军事等重工业,造成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失调。

【答案】 B

23.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相同点是(  )

①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②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③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 ④要求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而勃列日涅夫改革未涉及,排除含有②③的选项,答案为C。

【答案】 C

24.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

年份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0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2

国民收入 4.3 3.2 1.0 -4

劳动生产率 3.3 3.1 -3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

【解析】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苏联的经济增长率是逐年下降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1990年苏联在位总统是戈尔巴乔夫,正是其改革没有见效才导致了苏联经济的负增长。

【答案】 B

25.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结果却一成一败,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实力的巨大差异

B.经济和政治改革方式的差异

C.改革指导思想上的巨大差异

D.具体国情上的巨大差异

【解析】 中国的改革开放遵循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苏联的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自始至终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导致改革失败。

【答案】 C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9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1921年,美国人哈默大学毕业后到苏俄访问。在那里他看到饥荒,也看到蕴藏着的巨大宝藏。他用易货贸易的方式为俄国购买了价值100万美元的小麦。后来,列宁特地接见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油的特许权。

请回答:

(1)列宁接见哈默,向西方世界传递了怎样的信息?(4分)

(2)此时,列宁的政策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2分)

【答案】 (1)传递了苏联允许国外资本进入苏俄市场的信息。(4分)

(2)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6分)

新经济政策的成功实施,留给我们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思考,促进了中国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请回答: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6分)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9分)

【解析】 解答第(1)问,可从材料一中归纳苏联农业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第(2)问要注意从工农业关系的角度一分为二地评价“斯大林体制”。

【答案】 (1)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6分)

(2)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9分)

28.(2010•广州调研)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吴恩远在《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中指出: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判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他是否符合列宁的教导,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

2003年3月4日,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文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他称斯大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材料二: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三: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请回答:

(1)材料一、三主张应主要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4分)

(3)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5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从时代背景、实践效果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积极和不足两个角度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第(3)问回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及结果。

【答案】 (1)评价:时代背景(环境、国情)、实践效果。(2分)

分析合理性:①时代背景:从国内看,苏联重工业落后;国防力量薄弱;粮食供应困难。从国际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包围之中;20世纪20年代美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答出两点即可,第一点为必答要点,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也可)②实践效果: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大增,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了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素质;苏联成为世界强国。(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也可)(8分)

(2)积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也可)不足: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与美国争霸,影响了经济建设。(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也可)(4分)

(3)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上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在政治改革上,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改革走进误区;1990年,苏共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1991年,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成立独联体。(答出3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也可)(5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yi/1171558.html

相关阅读:高一年级历史下册暑假作业题[1]
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 历史
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块模块考试历史(理
辽宁省五校协作体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