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市质检历史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专题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0分)
1.(2014年1月龙岩市高三质检20题)《中国青年报》“建国60周年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额完成;“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八五”(1991—1995):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其中“八五”处的主题词应该是( )
A. 改革开放 走向兴起B. 改革闯关 治理整顿
C. 小平南巡 改革潮涌 D. 指令退场 市场配置资源
2.(2014年5月福州市质检19题)图7是新中国城镇社会劳动者增长率变动曲线图,造成图中②段大幅波动的原因是
A.三大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一五的实施和“文革”的爆发
C.“大跃进”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D.经济特区的开设和乡镇企业的兴起
3.(2014年1月厦门市质检13题)围绕“建国以来党的‘左’倾错误及其表现”这一主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了如下素材。其中不宜采用的是( )
4.(2014年1月福州市质检13题)1992年,邓小平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时代》周刊介绍到:…航空母舰’在13年里转了第二圈。”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C.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D.实现了香港顺利回归
5.(2014年5月厦门市质检22题)下图所示著作描述的三次重大思想交锋,分别发生在1978、1991和1997年。其中1997年的交锋最有可能是关于
A.香港前途的争论
B.澳门问题的争论
C.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争论
D.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争论
6.(2014年4月福建省质检20题)“它通过渐进式的改革,对原来僵化的农业经济体制实行了自我完善,使之变为新型的农业体制,使亿万农民掌握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是在党的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上述评论的是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2014年1月厦门市质检15题)阅读“某生产队粮食产量、分配收入等情况对比表”。导致表格中数据变化的根源在于( )
时间粮食产量人均口粮人均分配收入交售粮食
1976年35000斤230斤32元—
1979年132300斤800斤200多元30000斤
A.农业生产技术改进 B.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8.(2014年1月三明市期末质检15题)“谷撒地,禾叶枯,青壮炼钢去,收河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请为人民鼓与呼。”这首诗反映了( )
A.苏联断绝经济援助使中国经济陷入困境
B.三大改造中的不良举措损害了群众的利益
C.“左”倾错误泛滥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缺乏建设经验使中国出现了严重的困难时期
9.(2014年5月宁德市质检18题)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都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冲破了思想樊篱
10.(2014年3月莆田市质检12题)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根据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下列事件属于革命进程第二步的是( )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解放战争 D.三大改造
11.(2014年5月龙岩市质检18题)下图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从B到C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B.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0分)
12.(2014年3月莆田市质检26题)(14分)“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阅读下列,回答问题。
(1)概述“一五”计划强调“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的背景。(3分)
(2)结合史实分析“大跃进”与“大倒退”之间的必然联系。(4分)
(3)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简述造成这一变化的体制性原因及其过程。(5分)
(4)“十二五”规划与“一五”计划、“二五”计划相比,体现了中国政府的经济发展理念有何变化?(2分)
13.(2014年3月福州市质检38题)(37分)近代以来,中国在变,世界在变,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即狭义的“世界观”)也在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林则徐《拟颁发檄谕英国国王稿》:“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一视同仁,利则与天下公之,害则为天下去之,盖以天地之心为心也。贵国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
——摘自《林则徐使粤两广奏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清朝君臣的“世界观”。(4分)
材料二 随着西力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
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10分)
材料三 “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耒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
(3)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20年代初先进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种转变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怎样的影响?(5分)
材料四 过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具体而言,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60年剧变》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世界观”发展第二阶段的时代背景。第三阶段中国政府在“和谐世界”理念指导下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世界观”的变化轨迹,对此你有何认识?(10分)
14.(2014年1月龙岩市高三质检34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
公有制经济国营经济19.1%32.2%
合作社经济1.5%53.4%
公私合营经济0.7%7.3%
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0%
个体经济71.8%7.1%
材料二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20世纪60、7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20世纪8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2年到1956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2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所描述的历史现象?(2分)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历史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4分)
2014年福建省各地市质检历史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专题3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政治经济建设。A图“五年计划胜利的完成”体现了社会主义初期的建设成果;B图中“高炉平地起,遍地放红光”体现了“大跃进”中大炼钢铁的现象;C图中“革命无罪,造反有理”体现了文革中的“左”倾错误;D图中“大跃进万岁”体现了“左倾”思想。
4.B
解析: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表明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并未建立,故A不正确。C是在2001年,D是199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
5.D 6.D 7.C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农村经济改革。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分析,1976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改革开放,在农村中开展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取得巨大经济成果。
8.C 9.D 10.D
解析:民主主义革命是反帝反封革命,A、B、C属于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指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期的革命,其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故D正确。
11.B
二、非选择题
12.(1)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基础差,底子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美苏冷战。(3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三点即可。)
(2)“大跃进”造成 “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破坏;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4分。答出符合题意的四点即可。)
(3)原因: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分)
过程:1956年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每点1分,共4分。)
(4)从单纯重视经济增长到既重视经济增长又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重视发展方式、强调科学发展。(2分)
13.(1)以“天朝上国”自居;视他国为臣属;把正常的中外交住视为对清朝的效忠纳贡。(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满分。回答要点所用词语、前后顺序与参考答案不同,只要意思正确,可酌情给分。)
(2)变化:从以中国为中心,到放弃以自我为中心;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从传统的“天下双”到近代的“世界观”。(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满分。)
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历次对外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加深;西方近代文明的传入,对西方认识的加深;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6分,每点2分。其它答案如果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可酌情给2-3分。)
(3)转变:对西方幻想的破灭,转向学习俄国革命经验。(2分)
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3分。其它答案如果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4)时代背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和邦交正常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满分。)
措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与世界接轨;坚持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缩小与外部世界的差距;加入APEC和WTO,融入全球化进程;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活动,倡导“和谐世界”理念;倡导成立上合组织,维护地区稳定和安全。(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满分。)
(5)轨迹:近代:从以世界中心自居到向西方学习再到以俄为师;(3分)
现代:从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到走向对外开放再到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3分。其它答案如果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认识:(分层次评分,每个要点2分,仅从一个角度回答不超过2分;从两个以上的角度回答可得4分)
角度1:“世界观”变化的背景和原因。如:“世界观”的变化是中国和世界的客观形势变化的反映;“世界观”的变化是伴随着中国人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的;
角度2:“世界观”变化的特点。如: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简单(片面)走向成熟;由被动转向主动;
角度3:“世界观”变化带来的影响。如: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国家强盛;有利于各国(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14.(1)变化: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据主导。(或者:私有制成份比例逐渐减少,资本主义成份消失,公有制比例逐渐增多并占主导地位)(2分)
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2分)
(2)原因:人民公社体制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文革”破坏了社会经济。(2分)
关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2分)
说明: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2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er/71907.html
相关阅读: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1]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金城外国语学校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
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吉林重点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Word版
湖北省潜江市职教中心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