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诗经》读书笔记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读书笔记大全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一、现存的《诗经》作品,都是公元前1100年左右到前600年左右这一时期内创作的,但其音节竟能大致和谐,这令人感到惊奇。尤其是国风部分,我们都知道这部分属于民歌,音节和章法竟然也能如此讲究,更加令人惊讶。于是研究韵文的学者就以此为据,认为农夫在田间劳作时随口哼出的歌词都会自然趋向于使音节和谐,所以诗歌的押韵这一讲究是自然形成的,只是在隋唐时期才经诗人学者加以研究,使之更加规范而已。
这一说法确有一定的道理,但以《诗经》为证却不甚妥当。关于传世《诗经》的来源,有“采诗说”和“献诗说”两种。无论属于哪种,都存在那么一个事实,即传世的诗经,尤其国风部分,是经过当时的文人修改删削而后定型的。只看国风各诗篇之间存在大量完全相同或者是相似的句子,便足以证明其经文人润饰无疑。前人“删诗”,不仅仅是去粗取精,还有修改完善。不难想象许多言辞激烈的词句,肯定会经过文士的修改才敢呈给统治者。音节不和谐的篇章也应如此才是。
二、《行露》一篇,其“室家不足”一句,有学者解释为成室家的聘礼不够,这种解释只能用一个“陋”字来形容。此篇言辞激烈,将那个男的骂成是雀、鼠之辈,她不愿跟他成家岂是因为聘礼不足?
三、《考?》首句云:“考?在涧,硕人之宽。”筑屋于山涧间,自然怎么也宽不了,所以此句的意思当同孔子所说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唯此诗先出,孔子后说,故后者必是借鉴了诗经无疑。
四、《伯兮》第三节首句云:“其雨其雨,杲杲日出。”译作白话即“多么希望下一场大雨啊,却偏偏艳阳高照。”此句实含未尽之意,作者本意为下雨则师当还而伯亦得归,却偏不说尽,读者遂觉余味无穷。《诗经》中此种写法本极普遍,今之为旧诗者,却往往伤于直白寡味,多读《诗经》,或亦有助。诗经读书笔记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dushubiji/1255099.html

相关阅读:《工作重在到位》读书笔记200字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3篇
《赤壁之战》读书笔记
《史记》读书笔记500字精选
读书笔记??读曾国藩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