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小说精选阅读:《桥边的老人》阅读答案
阅读《桥边的老人》,完成下面问题。
1.联系全篇,回答问题(6分)
(1)开篇描写车和人“涌过桥去”的场景,有什么作用?(3分)
答:反衬老人的镇定不动(对故乡的依恋不舍);表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3分)
(2)为什么老人“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3分)
答:他太累,走不动了;他舍不得丢下与自己相伴的动物;他对家园深怀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一片茫然。(3分)
2.文章多次写老人的唠叨:“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可是,另外几只呢,”“可是山羊呢?”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答:表现老人对动物的关爱,以及离别动物时的痛苦与不舍(2分);人类与动物相处的温馨都被剥夺了,揭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2分)
3.文章中的“我”问老人对于政治的态度时,老人说“政治跟我不相干”。谈谈你对作者设计这段对话的理解。(3分)
答:作者借助这段对话,表达对战争、政治的厌恶与反对,对玩弄政治的人的讽刺:虽然说老人与政治不相干,但是政治引起的(或政治家挑起的)战争却扰乱了老人的生活,给人们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4.小说中的人物“我”是什么身份的人?“我”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4分)
答:“我”是个共和军战士、侦察兵。(1分)“我”是一个线索人物,是故事的见证人;我与老人的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由“我”叙述故事,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亲切感;通过“我”的感触表达文章的主旨;通过“我”对老人的情感态度,突出老人的形象
5、这篇小说最大的叙事特点是什么?这篇小说表现的是战争主题,作者摄取生活中的老人与小动物作为叙事对象有何用意?(4分)
答:人物对话。小说情节的展开、人物个性和心理展示都是通过对话来实现的。老人与小动物是弱者,是无辜的受害者,作者关注弱小生命被战争摧残与扼杀,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6、“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这几句话蕴含的意思。(6分)
(1)“木然”“不再对着我讲了”,说明老人已经陷入了绝望,不再期待眼前这位催促他赶快离开的年轻人替他分担忧虑,想以尽快中断对话的方式谢绝“我”的好意;(2)老人感觉自己身心疲惫,连话也懒得多说了。(3)“我在照看动物”一句反复出现,后一句中多了一个“只是”,意味深长,话语中交织着“怨”“冤”之情,暗含着对战争无声的控诉。
8、文中一开始就写“老人坐在路旁”,此后又反复写“老人却坐在那里”、“老人还在原处”、“老人始终坐在那里”,请问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突出老人年老力衰(“他太累,走不动了”);揭示老人留恋家园的心理(“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我简直不敢想”);暗示老人处境危险(“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
提示:从两个角度回答,一,老人为什么老是坐在路旁?二,这样老坐着会有什么后果?
9、小说的背景是什么?作者摄取生活中的老人与小动物作为叙事对象有何用意?(2分)
答:背景是战争。老人与小动物是弱者,是无辜的受害者,作者关注弱小生命被战争摧残与扼杀,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10.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分)
(1)赏析《桥边的老人》的构思特色
(2)赏析《桥边的老人》的对话艺术
赏析要点
(1)赏析《桥边的老人》的构思特色
①截取一个横断面,以小角度(小人物)表现大主题。小说选取浮桥这一特定场景,写在“涌过桥去”的逃难人群中,一个老人却因眷恋故土和心爱的动物而不忍离去。那浮桥仿佛一个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们对于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
②以非战争的场景描写表现战争的残忍。小说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主题,而是以战争即将到来的环境,以一个孤身老人的言行,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③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我”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叙述故事不带主观色彩(海明威的这一叙述风格人们称之“零口吻”);“我”是一个观察者,见证了老人的言行,可以增添故事的真实性。
④以没有结局而结尾,耐人寻味。小说一直渲染敌人的飞机即将轰炸的紧张气氛,而结尾写“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没有逃难的老人的命运将如何呢?小说到此打住,有余味深长的效果。(2)赏析《桥边的老人》的对话艺术
①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人物少有动作,情节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我”与老人的问答之间,蕴涵了生动的情节。如“我”问故乡,问动物,问政治以及老人的对答。
②人物对话反映人物的个性心理。老人提到故乡及“看管”的动物时,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对家园的留恋与热爱;不能照顾动物“只得把它们撇下了”,反映老人面对战争的无奈、苦涩和悲哀。
(海明威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人称“冰山理论”。)
③人物对话简洁且含义丰厚。要言不烦处恰是值得玩味的,如当“我”问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答“政治跟我不相干”,而老人的苦痛恰是政治造成的;语言反复之处恰是人物表达情感,体现作者创作主旨的地方。如“那时我在照看动物”,“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只是”两字的强调,包含了老人多少无奈,多少冤屈,多少埋怨。
④人物对话的冲突富有张力。一方面,“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构成矛盾的焦点,“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老人始终没有挪动;另一方面,“我”的无能为力与“老人”的内心挣扎,构成了矛盾的两极,老人内心矛盾焦点在逃生还是拯救动物。作者借这些矛盾冲突,揭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
1.下面有关这篇小说的叙述角度及特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本文作者主要描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主人公——桥边的老人;一个是线索人物——我。这种角度给了读者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B、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一叙述者一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C、作品中海明威让人物自己对话,对他们的对话不作判断,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当时的情景去想象说话人当时的语气和表情。
D、“全知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我”已了解故事的全部情节,故事的叙述者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我”既是故事的讲述人又是小说中的人物。
2.下面是对这篇小说的构思及主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B、作者在构思取材上,非常巧妙和独特,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描写一个孤身老人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C、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与冷漠、旁观的“我”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表现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的主旨。
D、海明威曾说过“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能为读者感受到的。”《桥边的老人》就体现了海明威的这一“冰山理论”。
3.下面是对这篇小说的情节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作品开篇通过“戴钢丝边眼睛”、“尘土”、“浮桥”、已经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各种动作以,白描的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具有写实效果的画面。
B、“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边的尘土中坐了下去”等动作的描写,剔透地写出生活现实,写出了在人们竞相逃命之际,一个朴实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
C、通过其好似不断在重复着同样内容的质朴语言,表现出一个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战争,一个简简单单的饲养员,一个最普通的人在战争时的心态。这时的老人就好像一名即将坐化的老僧,表现不出一丝对死亡的畏惧。
D、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作者通过描写人群的逐渐稀少、远去,战争渐逝渐远的淡远感与老人从始至终的缓慢平和的语调,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使人不禁为老人的轻松洒脱而欣慰,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主题。
4.下面对人物语言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谈到家乡的时候,老人“露出笑容”、“高兴起来,微笑了”。表现老人的朴实、憨厚,并对未来怀有信心。
B、战争来了,老人只是为自己家的动物担心,因为老人无亲无故,动物就是他的伴侣,他的亲人。表现了老人的孤独与善良。
C、从“我只是在照看动物”中的“只是”,感觉到老人的无辜和内心的怨愤,作品对战争的控诉也由此可见。
D、“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四对鸽子”,表现了老人对动物的疼爱和孤独
为您提供的初中生小说精选阅读,愿您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609592.html
相关阅读:《最后一壶水》阅读答案
希腊神话故事两则《普罗米修斯》《阿喀琉斯之死》阅读及答案
范子平《上大学去》阅读答案
阅读《外婆中医》附答案
初中小小说阅读《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