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
(1
)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
(2
)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家务,手脚不拾闲儿;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
(3
)那时,母亲的房间,一张床紧靠着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阳光总是那样灿烂,透过窗子照得母亲全身暖洋洋的,母亲就像向日葵似的特别爱追着太阳烤,让身子有暖烘烘的感觉。有时候,不知不觉她就依着被子上睡着了。一个盹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窗外。
(4
)窗外有一条还没有完全修好的马路,马路对面是一片工地,恐龙似的脚手架簇拥着正在盖起的楼房,a
切割着那片湛蓝湛蓝的天空,遮挡了远处的视线。由于马路没有完全修好,来往的车辆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从窗子这边移到另一边,然后移到窗后面,留给母亲一片阴凉。
(5
)我们回家,只要走到楼前,抬头望一下那扇窗子,就能看见母亲的身影。窗子开着的时候,母亲花白的头发会迎风摆动,窗框就像恰到好处的画框。等我们爬上楼梯,还没掏出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站在门口。不用说,我们从楼下看见母亲时,母亲也看见了我们。那时候,我们永远不怕忘记带房门钥匙,有母亲在窗前守候着,门后面总会有一张温暖的脸庞。有时候我们晚上很晚才回家,楼下已经黑乎乎一片了,窗前的母亲也能看见我们。其实,母亲早就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可她的感觉从来都是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
(6
)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她会告诉我们,今天马路上开过来的汽车比往常多了几辆;今天对面的路边卸下好多的沙子;今天咱们这边的马路边栽了小树苗;今天她的小孙子放学和同学一前一后追赶着,像一阵风似的;今天还有几只麻雀落在咱家的窗台上……
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她有枣子一棍子,没枣子一棒子地讲起来时津津有味。
(7
)母亲不爱看电视,总说她看不懂那玩意儿,但她看得懂窗前这一切,这一切都像是放电影似的,演着重复的和不重复的琐琐碎碎的故事,沟通着她和外界的联系。有时候,望着窗前的一切,她会生出一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大多是些陈往事,不过是过去住平房时的陈芝麻烂谷子,就是沉淀在农村老家时,她轻的回忆。听母亲讲述那些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让我感到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沧桑就是这样在她的眼睛里和窗前闪现着。有时候,我偶尔会想,要是把母亲的这些都写下来,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
(8
)母亲在这座新楼里一共住了五。母亲去世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而每一次回家走到楼下的时候,我也总是习惯地望望楼上的那扇窗,b
可那空荡荡的窗像是没有画幅的镜框,像是没有了牙齿的瘪嘴。这时,我才明白那五里窗前母亲的身影对我们是那么的珍贵而温馨,才明白窗前有母亲的回忆,也有我们的回忆。
(9
)当然,更明白了: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作者肖复兴,原文有改动)
1.
文章第(6
)段说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子女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
新闻”
,又说那是“
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
,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2.
揣摩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然后回答问题。(6
分)
(1
)体味a
句中“
切割”
一词所包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2)b
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它的表达效果。
3.
第(9
)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3
分)
4.
文章开篇说“
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
,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原因。(6
分)
答案
1.
不矛盾。"
新闻"
是从母亲的角度来说的,"
平淡无奇的小事"
是从子女的角度来说的。母亲成天站在窗前,所见所闻非常有限,所以在子女看来是平淡无奇的小事,在母亲看来就是新闻了。这样写,突出了母亲生活的单调、寂寞。
2.
(1
)表现出了人物面对窗外自然风景被新建的楼房破坏和遮蔽的无奈、痛苦之情。(2
)比喻。生动形象地将失去母亲的窗比作没有画幅的镜框和没有牙齿的瘪嘴,突出了母亲在子女心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追忆和思念
3.
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文意。
4.
(1
)因为母亲不能下楼,她对外界的感知就是通过"
窗"
,"
窗"
是联系母亲和外界的纽带。(2
)"
窗"
是母亲目送子女出去、盼望子女归来的地方,"
窗"
是联系母亲和子女的纽带。(3
)"
窗"
还连接着母亲的现在和过去,窗前的一切,会使她联想起一些陈往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555118.html
相关阅读:变 阅读答案(龙东地区)
《小溪》阅读答案
《通往良知的唯一道路》阅读答案
生命之韧 阅读答案
别把植物带回国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