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下小馆,还是指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的概念。那时,下小馆,对老舍来说,起码有两层含义:一是会友,还是那句话,离开朋友,老舍是无法生活的,而下小馆就是会友的好形式。在小饭馆一坐,要几样可口的菜,无拘无束,越谈越热乎。二是品尝风俗,吃点特别的。从这个角度上讲,老舍带朋友下小馆,颇有点采风和欣赏艺术的味道。
但是,老舍并不嗜食。在他眼里,最好吃的:早饭———
豆浆油条;午饭———
炸酱面;晚饭———
酱肘子夹烧饼,还有小米粥。他很能将就,只要能按时吃饭就成。
如此看来,下小馆,最多的是为了别人。像巴金、曹禺、臧克家、吴组缃、新凤霞、碧野、萧涤非诸先生,都曾在文章中提到老舍下小馆的事。叶圣陶先生在日记中曾写道:“
老舍尝谓盛宴共餐,不如小酒店之有情趣……
共谓数十之老友得以小叙,弥可珍也。”
抗战时期在武汉和重庆的时候,老舍全靠写作谋生,生活相当艰难。即使如此,遇到朋友来访,老舍总会想出一些词来,到小饭馆一叙,诸如:
“
我找到一个北方小面馆,物美价廉,去尝尝吧。”
“
今天我来付钱,谁叫我多少比你宽裕一点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老舍卖掉一身衣服请客的事,也是有的。譬如,老友罗常培先生由昆明来到北碚,老舍便有此举,一时传为佳话。
老舍被朋友请饭,也是常事。1946
2
月,老舍到上海。根据叶圣陶先生的记载,15
天之内,有叶先生本人参加的为老舍、曹禺接风的宴会就有九次之多,出席者还有郑振铎、许广平、夏衍、胡风、吴祖光、赵家璧、叶以群、蓬子等。总之,老舍的人缘极好,出门大家争着约他吃饭,甚至连开车的司机也掏出钱请老舍喝酒。抗战时,在滇缅公路上常有所谓拉黄鱼的,黄鱼即靠给司机一些好处而搭车或私运东西者。老舍吃了司机的饭,笑着说:“
这回,司机让黄鱼给吃了!”
解放后,老舍有了自己的小院子,他常常把小饭馆的菜叫到家里来。有一次,菊花盛开,他特意请了赵树理、欧阳予倩等好友来赏花。到吃饭的时候,只见一个老伙计提着两个大食盒走进院来。这种大食盒足有三尺直径,呈扁圆状,内分格。打开盖一看,里面分装着火腿、腊鸭、酱肉、熏鸡、小肚,都切成薄片,很是精致。在北京,这叫做“
盒子菜”
。大家吃得兴高采烈。饭后,桌子一撤,余兴开始,老舍打头,先来一段京戏《秦琼卖马》。赵树理站在屋子中间,仰天高歌,唱的是上党梆子,声音又尖又高,简直不是唱而是喊:“
清早起来,出得门来,大腿朝后,屁股朝前!”
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
后来,整风、运动、批判……
老舍尤其注意不冷淡了那些挨了整的老朋友。他们来到北京,一般都不声张。遇到这种情况,老舍千方百计要把他们找到,郑重其事地邀请一起去吃一顿饭。著名演员石挥,著名作家孟超,他们都在危难中吃过老舍的饭,尝过这情的滋味。
老舍在许多饭馆里留下过他的墨迹,他的关于刀削面、猫耳朵、拨鱼儿的诗曾使它们的经营者“
晋阳饭庄”
大受其益,闻诗而来者络绎不绝。最有象征性的题词,大概莫过于北京市中心的一家著名餐厅门口的一对金光闪闪的大字——“
仿膳”
。“
四人帮”
时期,写匾者的名字被挖了去,如今,又在原处补刻了出来,那便是“
老舍”
二字。
(节选自 《文汇报网》,有删改)
19.
老舍下小馆有什么含义或是目的?(4
分)
20.
结合文章结构及内容分析“
老舍被朋友请饭,也是常事”
句子所起的作用。(4
分)
21.
注重自我人格的塑造,
是老舍一生孜孜以求。结合全文谈谈文中老舍的形象(性格特点)。(6
分)
答案:19.①
会友(交际),与朋友谈话叙旧②
品尝风俗,吃饭。
20.
承接上文,为下文朋友请老舍吃饭做铺垫;突出老舍的为人,衬托老舍的形象。
21.①“
一日三餐他?能将就”
体现老舍的纯朴、志趣②“
食鸭滑稽表演”
体现他性格开朗、富有风趣③“
出门大家争着约他吃饭”
说明他广结善友(人缘好),社交能力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494627.html
相关阅读:《太阳和霓虹灯》阅读答案
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温新街《油纸伞》阅读答案
散文《有家无长》阅读答案
《绝唱》散文阅读及答案
《西风胡杨》阅读答案及详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