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春之歌》阅读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初中散文阅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春之歌 ① 暖日映山调正气,东风入树舞残寒。 这是唐代诗人王干《元日》诗中的名句。这两句诗,写的正是新春来临的气象和心境,特别是其中的 调 字 舞 字,有形有声,描绘传神, 春之歌



暖日映山调正气,东风入树舞残寒。

这是唐代诗人王干《元日》诗中的名句。这两句诗,写的正是新春来临的气象和心境,特别是其中的







字,有形有声,描绘传神,情意鲜活,使人想见春日晴明、鸟语呢喃的新春景色。



应当说,春天是生活在冬天里的人最渴盼的一个季节。俄国著名作家冈察洛夫说过:

冬天是一位冷静的、难以亲近的美人;它的严寒,历来折磨人。

而当春日来临,软软的风把云片吹成雨丝,落在树枝花枝上,让新绿的叶子长出来,随即而来的阳光照耀大地,一时柔和垂散,翠蔓伸延,处处鸟语花香,多么引人入胜。新春的气象,新春的风光,给人带来了多少新鲜的希望。正惟如此,当新春即将来临时,世上的人,又总是怀着急切而又敏感的心情,迎候她的到来。


迎春,确是一种别样的心情。当屋外风雪迷漫,屋内炉火正红时,若有故知新友,围坐一起,纵论天下,把盏放歌,末了,都会在心里问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而耐不住寂寞的人,也许会在心中涌出



的诗句,在冰天雪地烈风中,跳上马鞍,抖缰冲天飞驰而去,洒下一路豪气,塑一身冰莹透亮的自我。这种迎春的情怀,不可不谓之火爆、热烈。总之,不同的人,迎候新春来临的言行举止各有爱好和不同,但就其真对春天以及对春天的渴望来说,其实是一样的。


是的,春天总是会来临的。到那时,残雪会在梅花中溶尽,春风会从柳条上归来。而今,处于新世纪中的人,正是怀着对春天的一种美好的渴盼,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积极做出自己的奉献,并且在迎接大好春天来临的时刻,不忘世上还需要温暖的地方和需要温暖的人,向他们伸出友爱的手,送去关怀,送去情意,送去春天的希望。


这就是我们需要同唱的一首迎春的歌。这样的歌,要唱给你,要唱给我,唱给正要返乡过的打工妹,唱给急待就业的下岗人,唱给支援西部的员工,唱给戍守边疆的官兵
……
唱给中华
众多的民族,唱给幅员辽阔的祖国!


迎春,迎得



。让我们在迎春的时候,像一位诗人描述的那样:

待谷禾以土的温暖,待秧苗以水的潮润;关注百姓门外的泥沙,关注牛羊干渴的嘴唇。

如此,我们就能无愧地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21
、根据文中的语言环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
分)


呢喃




引人入胜




幅员辽阔


22
、与

暖日映山调正气,东风入树舞残寒

两句诗所写时令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B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C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3
、为文中甲、乙两处填入恰当的诗句(只填序号)(
2
分)





A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B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C
、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
D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E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F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色新
24
、文中列举了哪几种迎候新春来临的言行举止?(
3
分)

答:

25
、本文的

迎春

有什么含义?谈谈你对第

段的理解。(
4
分)

答:


26
、根据自身感受,结合本文,谈谈人们为什么渴望春天。(
3
分)

答:



春之歌

21


形容小鸟的叫声


引人进入佳境(文中指美妙的春景)


领土面积辽远广阔;宽广空旷。(本题
2
分。错
1
个扣
1
分,扣完
2
分为止。只要意思对即可)
22

C

2
分)
23
、甲
C
;乙
F
。(本
2
分。错
1
处扣
1
分)
24
、两种。一种是约故知新友围炉而坐,纵论天下,把盏放歌,心里默念春天不会远了;一种是在冰天雪地烈风中骑马飞驰。(
3
分。列举出一种给
1
分,列举出两种给
3
分,把意思表达出来即可)
25
、答案要点:

我们迎接的春天不单单指季节上的春天,还指新世纪中我们祖国的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

我们应该在各自的岗位上,团结奉献,把温暖送到祖国的各个角落,共建美好家园。


4
分。第
1

1
分,第
2

3
分。答案不唯一,只要把意思表达出来即可)
26
、因为冬天寒冷,肃杀、折磨人,而春天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引人入胜,所以人们渴望春天。


3
分。答案不唯一,能把春天和冬天对比着写,把意思表达出来即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478263.html

相关阅读: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温新街《油纸伞》阅读答案
《太阳和霓虹灯》阅读答案
《西风胡杨》阅读答案及详细分析
散文《有家无长》阅读答案
《绝唱》散文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