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李陵小时候,祖父李广一定与他一块朗读过《诗经》中那篇有名的《黍离》:
"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对诗意似懂非懂的李陵看着祖父微微翕动的嘴唇,感到祖父的表情是那么深沉而又奇怪,祖父好似看到了血光冲天,好似看到了无边雪原,好似看见了自己留在苍茫大地上的无数脚印。李陵从祖父的声调里听出了这首诗的美。李广对李陵说:从前有一个人,离开家非常久非常久,当他回来的时候,他发现他家没有了,他的家已经被人做田地来耕种了,黍和稷都长得很高了。小李陵似乎明白了:人不能离家太久,更不能一辈子不回家。
②公元前
99
秋天,李陵率五千步卒出击匈奴,出河西,临大漠。冬天很快降临了,寒潮一阵一阵从漠北扑来。这是一个与他过不去的冬天。至浚稽山一带,在两座峰峦之间,李陵部众与单于率领的三万匈奴骑兵遭遇。一场惨烈的厮杀之后,单于很快发现他这三万骑兵竞不足以制服李陵五千步卒。单于让部队后撤,很快调来八万余骑,摆成合围之势,紧紧咬住李陵。突围,突围
!
李陵此时惟一的念头就是突围。英勇的将士击退了匈奴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可单于的包围圈越勒越紧。李陵抽出一支箭,又抽出一支箭。他的箭率领着千百支箭飞向敌阵。可是,忽然之间,他的箭袋空了。他高呼:箭,箭,快给我箭
!
可是,几乎在同时,将士们的箭袋全都空了。五千将士的五十万支箭全飞向了匈奴人。从此,李陵一生都没有摆脱赤手张空弓的感觉。他下令解散部队,各自突围。匈奴将士簇拥着单于很快来到李陵跟前。李陵和单于互相看清了对方的面孔。李陵控住马,望一眼天空和大地,望一眼南方,深深叹息一声,下马,投降。
③李广如此忠义,他的孙子李陵却投降了。武帝对此耿耿于怀。那些从前赞扬李陵的人现在都说李陵的坏话,他们知道皇帝愿意听什么。武帝问颇有些书生气的司马迁对此事有什么看法。司马迁说:
"
李陵事亲极孝,与人交往恪守诚信,为国家奋不顾身。这次出征,虽身陷绝境,但杀敌数量巨大。他不死,可能是图谋将来有机会报答陛下
……
"
武帝不喜欢这几句话,司马迁受了官刑。不久,李陵遭受灭族之祸,老母娇妻幼子弱弟都被杀掉了……
④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的阳光瀑布一样泻下来,从南方来到北方的人,总感到这阳光在天空中走了更远的路。李陵和苏武都在这里。苏武手持汉朝的旄节牧羊。李陵则仍然带兵作战,不过现在他带的兵是匈奴兵。李陵娶了单于的女儿,他成了叛徒。汉朝这样说,史书上也这样说。李陵受单于命在北海边上劝苏武投降,与其说是劝降,不如说是倾诉。这是他们说一说汉朝说一说老家的唯一机会。他们其实分别都在自言自语。苏武念念不忘一个忠字。李陵的内心则如北海那汹涌的潮水……
⑤李陵之后,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归附汉朝,后来便融入中原民族。不屈的北匈奴被追杀到遥远的西北,人口所剩无几。李陵去逝一百多后,这个称雄达三百,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敌人,唯一能和当时世界超级大国汉朝抗衡的民族从大地上消失了,历史竟无法说清它的归宿去向。只是千百来,人们一直在说匈奴说李陵。历史以奇怪的方式纪念有趣的人和事物。生活在新疆阿图什一带的柯尔克孜族人坚称他们是李陵的后裔,一个民族竟甘愿做一个
“叛徒”的后代。我从喀什去阿图什,面对李陵后裔们的面孔,总是浮想联翩。千古奇文《李陵答苏武书》,据说是伪作。留传到今天的李陵与苏武互相赠答的诗,我相信那一定也是伪作。越是伪作越能说明问题,越有意义。显然,在这些广为传诵的诗文中,李陵是远比苏武更生动的人物。那是人们为李陵而作的悼词,……两千来,面对李陵这个名字,人们一直是一咏三叹。人们在心灵里为李陵辟出了隐秘的一角。体制总是塑造适合它需要的偶像,而李陵在体制的冷硬面孔之外。
⑥李陵在匈奴生活了约二十,最后死在那里。匈奴人埋葬了他,匈奴人为他哭泣。他的躯体上一直覆盖着厚厚的冰雪。一个蒙羞的灵魂,一个堆积着厚厚冰雪的灵魂,一个插着无数把刀的灵魂,在两千多前安息了。他埋骨在哪里谁也不知道。重视葬地是农耕民族的传统,他已融入了游牧民族。而他前半生所在的那个民族却不能忘记他。隔着两千多的岁月,李陵这个名字为什么总给人异样的感受
?
人们感受到了李陵灵魂里的冰雪。李陵似乎永远在历史深处沉思默想。我感到历史一直在打扮李陵,但与打扮任何历史人物不同,人们念说着李陵时,总是颤动着那根最敏感最多情的神经。面对李陵这个投降者,人们竟知道了羞愧。人们企图以个人的方式,以一己的情感,融化李陵灵魂里的冰雪。而李陵在冰雪中远去,远去。人们一直遥望着的,是那一个背影。
——节选自《散文》
2001
11
期
1.文中最后一段说“
李陵这个名字为什么总给人异样的感受?”
请问李陵给了人怎么异样的感受?(4
分)
2.请分析第二段中战争场面描写在文中的作用。(4
分)
3.文中多处提到“
冰雪”
。这“
冰雪”
有可能融化吗?
联系原文谈谈你的看法。(7
分)
参考答案:
1.(4
分)
【对投降叛国者人们会不假思索地鄙视、唾骂(1
分)
,但对于李陵,人们却迟疑了,甚至对他怀有羞愧之情(3
分)
意思对即可。】
2.(4
分)
【通过惨烈的战斗场面描写,表现了李陵骁勇善战的英雄本色,突出了他寡不
敌众的无奈。(1
分)
与下文李陵遭受的不公正对待形成强烈的对比,交代了人们叹息与羞愧的原因。(2
分)
同时反映了作者对李陵的理解和同情,引发读者对历史人物的重新审视(1
分)
】
3.(7
分)
【答案示例:无法融化。一方面,这“
冰雪”
来自外界环境,从古到今,汉族都没有原谅投降叛国者的心理氛围,古代即使独持异议的司马迁,也只是说“
可能是图谋将来有机会报答陛下”
,本质上没有(
至少是不敢)
原谅他的投降行为;现代的人们即使对李陵有羞愧之感,也不愿绷断“
那根最敏感最多情的神经”
;即使有个别人试图原谅李陵,但奈何代久远,众人的观念顽强,无法改变。另一方面,这“
冰雪”
来自李陵自身,他自小受民族情感熏染,知道不会得到任何原谅,投降前“
望一眼南方,深深叹息一声”
不是眷恋,而是诀别;后来遭受灭族之祸,雪上加霜,必然彻底绝望。(
认为“
可以融化”
亦可
,务求言之有理。合理联系原文
3
分;谈出自己见解
4
分,其中客观原因
2
分,李陵方面主观原因
2
分。撇开原文内容但有理有据的,本题最高可给
4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467156.html
相关阅读: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温新街《油纸伞》阅读答案
《太阳和霓虹灯》阅读答案
散文《有家无长》阅读答案
《西风胡杨》阅读答案及详细分析
《绝唱》散文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