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略谈
湖南
邓荣华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告诉我们:“生活即教育。”它包含三方面的涵义:一是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的教育内容;二是生活与教育必须一致,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三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甚至必须与生活打成一片。
基于生活教育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生活教育,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正如
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应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
陶行知)
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并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
李镇西)
如何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自然链接呢?
一、运用生活化资源,充实语文教学内容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语文课完全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因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等宽。所以要注重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展,坚持向生活延伸,把课堂练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课堂之外的世界很精彩,如果把教材上的内容向教材外延伸,和充满生机的现实生活接轨,就可以无限扩大教材的容量——
五彩缤纷的电影电视,眼花缭乱的报纸杂志,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都可以作为我们语文教材的辅助与补充。比如,教《论语》篇章,在教材之外,可补充“百家讲坛”中于丹说《论语》内容。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有电视剧《水浒传》,讲小说《一个都不能少》有电影,讲《泰坦尼克号》有译制片,讲《白毛女》有歌剧,讲《威尼斯商人》有话剧,讲唐诗宋词有《唐之韵》《中国千古名篇音乐朗诵会》等大量的优秀音像制品,这些都可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稍加引导,学生学到的就不只是课本上的一篇,而是十篇八篇,甚至产生一生对文学的兴趣。
语文课上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将社会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的建设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在切身感受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会客厅”、“社会调查”等栏目的很多内容是我们关心的;每感动中国的人物评选,神五、神六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是我们必看的。之后,让学生把真切的感受写下来,以此激发其为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转化为刻苦学习、掌握本领的实际行动。
语文课程要关注人的发展。人们在生活中会碰到各种磨难、痛苦、失意和挫折,要面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这时,如果能正确对待,把种种不如意看作生命必须经历的一部分,那么负面的东西就可能转变成积极的因素。如教《热爱生命》一文,可引入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贝多芬的生平故事和他的音乐,以及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哦,能让生命活上千百次该是多么美好!
”让学生亲近这些永不屈服的灵魂,感受到生命的韧性和弹性,欣赏到生命的无限魅力,从而引发生命哲理的思考,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最后,让学生写作与人生相关的话题作文,将自己的思考诉诸文字。学生就会明白,在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但只要我们坚强面对,生命就永远不会贬值。
二、借鉴生活实践,创新语文教学形式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也应该丰富多彩,与学生的生活相映成趣。
语文教学应该务实,让语文学习与生活成为统一的整体。要引导学生明白语文是与生活相联系的,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收集各种有用的资料,应用所学的语文技巧。
在教学形式上,“不要担心把语文课上成文艺课、文化课”。(
刘良华)
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唱歌,可以跳舞,可以朗诵,可以表演,可以看电视,可以做游戏……只要是与教学内容相关,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形式都可采用。
语文训练应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平时学生做的作业可有:仿写、广告、颁奖词、活动策划方案、人物评述、故事新编、剧本、写春联、制网页、拟短信等。如,开展“三八”节、母亲节、“作文做人”系列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孝敬,更要思考自己担负的责任。引导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获得情感教育,逐渐走向心智和思想的成熟。这种情感的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会渗透到他们的成长历程中。
三、指导学法.养成生活中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
“教”是为了“不教”,“教”惟一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培养学生生活中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是时代的需要,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现代人素质的需要。
语文学习在于平时的积累,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养成阅读、思考、记笔记、写日记、查阅资料、书写规范整洁、语言表达简明、认真作业、勤用工具书等良好习惯,持之以恒,形成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是语文教师教学最大的效益和价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觉学习的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决不能一步登天,切忌一暴十寒。要逐步引导,长期坚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进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长此以往,就能培养学生自觉的语文意识,并以此为起点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四、搭建平台,多创施展语文才能的活动空间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力求使学生有所收获。
在教学中,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手抄报和读书笔记展评、故事会、诗歌朗诵、成语接龙、口语交际、小品表演、相声表演、课前5
分钟口语等。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让他们在书本和报纸,甚至网络上寻找自己喜欢的内容,从中得到丰富的知识。每周定时让学生一起静下来共同阅读,并在阅读之后表达与交流。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得到巩固,自主学习得到延伸,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总之。语文和生活同在,凡有人交往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和语文学习。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因此,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倘若老是把思想封闭在教室里,或把眼睛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语文效率的提高。语文是个大舞台,语文是个大观园,语文是个大世界。课堂教学固然是主渠道,但决不是惟一的渠道。教师要在活动中教学语文,在生活中教学语文。李镇西有言: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要让学生明白阅读课外书籍是学习语文,与人交谈、辩论是学习语文,观看电影是学习语文,在电视、墙面上见到各种各样的广告也大有学问,办手抄报,作调查报告也是在学习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语文小天地,步人生活大课堂,让他们在生活中探究知识,历练能力,陶冶情操,修养品质,发展个性。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454599.html
相关阅读: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八大热点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归纳文章要点四法
记叙文阅读步骤
关于进行课外阅读积累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