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了解文章线索特点,掌握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文章线索作用
2
掌握关于文章线索题型的解题方法。
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记叙文中的线索
1
、线索:
(1)
以人物为线
(2)
以时间为线(
3
)以人物为线
(4)
以事件为线
(5)
以情感为线(
6
)以某物为线(
7
)以题目为线(
8
)明暗两线
二、怎样把握记叙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其形式也是多样的。线索的选定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及其全局构思的配合。
1
、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如《伟大的悲剧》(七级下册)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
《伟大的悲剧》的线索的语言标志是:
1912
1
月
16
日这一天→
1
月
18
日→
2
月
17
日夜里
1
点钟→
3
月
2
日→一天中午→
3
月
21
日→
3
月
29
日。
2
、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级下册)。此文章题目“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像这样以由一个地点到另外一个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来写出人物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很多,文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换很具体而且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登上地球之巅》(七级下册)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是:在
8500
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第二台阶处→在“死亡地带”的高度上→
8830
米左右的地方→峰顶。
像这样的是通过时空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由于地点的转变是靠任务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往往这类文章的线索又叫“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或“任务行踪为线索”。
3
、以人物为线索。
如《最后一课》(七级下册)一文,“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在村公所外看布告→到教室后发现教室情况不同寻常,上课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4
、以一事为线索。
如《皇帝的新装》(七级上册)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5
、以一物为线索。
“一物”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物件。如《羚羊木雕》(七级上册)一文的故事情节是围绕“羚羊木雕”展开的。“羚羊木雕”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物”还指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七级下册)一文。其中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既指爸爸栽植的花花草草,也指爸爸的生命。
6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如《生命生命》(七级上册
P13
课后研讨与练习)一文,该文以“我”对蜜蜂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厌烦地赶走→没有耐心地拍打→内疚地观察→由衷地敬佩。又如《阿长与山海经》(八级上册)一文,“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憎恶、讨厌→敬重、爱戴。
7
、以某一问题为线索。
如《驿路梨花》一文以“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引起悬念,又围绕着“谁是主人?”这个问题分两层来回答。第一个层次误认为主人是瑶族老人,老人回答“我不是房子的主人”,从而引出哈尼小姑娘;另一层次由哈尼小姑娘引出解放军盖茅屋,两个层次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巧妙地回答了“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一问题。
8
、线索是构造艺术作品的一种艺术手段,为了作品结构的完整统一,一篇作品的主要线索只能一个,并且应贯穿始终。实际上,除了抒情作品和一些内容、情节极其简单的叙事作品外,很多作品都不只有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巧妙地运用多重线索。我们常常把只有一条线索的作品,称为单线,如朱自清的《背影》;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线索的作品,称为复线,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线索的作品中,主要的线索一般只有一条,叫做主线,其余叫副线是围绕主线展开并服务于主线,副线可以贯穿全文,也可以局部点缀。
线索除了主线和副线的区别外,还有明线和暗线之分。
如《藤野先生》(八级下册)一文就有明暗两条线索:一条是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属于明线;另一条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属于暗线。
总之,阅读记叙文时,找出文章的线索,有利于理顺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题。
※教材示例——《藤野先生》
可见,本文的线索有两条:明线是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三、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四、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429082.html
相关阅读:关于进行课外阅读积累的建议
记叙文阅读步骤
归纳文章要点四法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八大热点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