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昱冰
在太行山的深处,有一座千古镇,名字叫王?。它距离最近的城市邢台,也有一百多公里。这个小村庄位于海拔六百多米的半山腰,在村子里,沿着弯曲而狭窄的小路朝前走,几乎每一条小路的尽头都是悬崖。这里的山层层叠叠,无边无沿,一眼望去,你会觉得即使肋生双翅,也飞不出这群山。这里的日落让人荡气回肠,一轮浑圆的、已经几万岁的、熊熊燃烧着的太阳,与已经几万岁的、嶙峋而幽暗的山,完成了一次次生命的交错。
在这个小村庄中,我生平第一次见到了“
还活着”
的老式织布机——
因为村子里的织布机仍旧都在吱吱呀呀地工作着,仿佛一直在讲述一个古老的传说。
“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
一幅原本存在于传说中的画面,一段已然随历史远去的音乐,此刻,却明明白白呈现在我眼前、响彻在我耳畔。
织布机的高度超过一米八,长度超过两米,宽度也有一米多。因为使用时间久了,有些凹槽的边缘处已经有了裂痕。
“
这是我们家传下来的老东西,有二百多了”
,主人道。对这个龄,我深信不疑。这台织布机与这个家族相伴了二百多,它一定记住了这二百里家族中每一位女性的双手和容颜。现在,它的主人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少妇。
此刻,这位轻的妇人就端坐在织布机前,一边织布,一边回答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从始至终,所有对话都没有影响到她织布的节奏和速度,她的目光也一直停留在眼前的棉线和布匹上。
妇人挽着最简单的发髻,别着一个鲜艳的塑料发夹,留着齐眉的刘海,穿着一条黑绸和碎花布拼接的连衣裙。她的发髻、发夹、裙子,本都是街头最常见的式样,包括她的容颜,都是一个最普通的乡间农妇,可现在,却因为这台织布机,她变得非常非常不同了。
妇人的双脚控制着踏板,双手交替操作着梭子和那根推动整个织布机工作的巨大横梁。所以她必须端坐,双膝摆放端正,腰背和脖颈都挺得笔直,双肩自然下沉,双臂每一下伸出、收回都沉稳有力。但手指又必须轻柔灵活,才能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并且保持匀速循环。这样的体态,让她自然而然就拥有了一种端庄娴雅的气度。她右手边放着一盆清水,水中浸着六个枣木制成的梭子。梭子的外壁打磨得光滑如镜,六个梭子依次在她眼前这片方寸之间来回穿梭——
从右向左滑过白色的纬线丛林,拉一下横梁,“
哐当”
一声,再由左向右滑回来,再拉一下横梁,又是一声“
哐当”
。
几个来回,几下声响,一寸花色鲜艳的布匹就织了出来。伴随着她的动作和声音,织布机另一端那个巨大的缠绕着白色棉线的卷轴一点点变细,她脚边堆积的彩色布匹一点点叠高。从清晨到日落,从少到白头,一代又一代,山里的女人,就这样把光阴编织成了生活。
我站在织布机的另一端,久久望着她。在织布机的中央,几百根白色棉线高高挑起,分成三层,每一根细线都穿过不同的针孔悬挂在三根交错着的横杆上,于是我和她之间就仿佛有了一层半透明的屏障。白色的光影模糊了现实与梦境的边界,我再一次被带入了历史的长河。
几千来,古老中国的土地上,有过无数台织布机;每一台织布机前,都有过这样一个普通但却坚毅的妇人。
“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的母亲也有过这样一张织布机,她为了训导儿子,用剪刀剪断了我眼前这几百根细细的白线,然后再一一接起。
这些普通但却坚毅的妇人,就这么复一纺着,织着,把地里的棉花纺成线,把线织成布,再用这些布换回一家老小的被褥衣裳、柴米油盐,让家中有了温暖、色彩和滋味。所以在古代神话中,那些让人心动的仙女一定都是特别善于纺织的——
织女,七仙女……
因为只有家中有一个会织布的女人,这个家才算是有了家的模样。
山里的女人们织布是没有固定花样的。布的花色,全凭她们在织布的过程中用眼睛看,然后凭着自己对美的感悟去选择下一种颜色。也正因为如此,这里从来没有织出过两匹完全相同的布。
这些女人和她们织出的布一样,也许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走出大山,但却实实在在地守护着太行深处的男人、孩子和家。
(摘自
11
期《散文百家》有删改)
12
.简要分析第一小节所描写的环境特点及其作用。(6
分)
13
.作者为什么说她见到的老式的织布机还活着?(4
分)
14
.简要概括大山深处的织女的形象特点。(4
分)
15
.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深意。(6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2
.特点:偏远、闭塞,古朴、雄健。(2
分)作用:为古老的纺织技艺得以保存提供环境依据;为表现传统的生活方式与质朴的风俗民情没有受到外界冲击埋下伏笔;与后文织女们一辈子走不出大山形成呼应。(4
分)
13
.①
织布机存在并工作着,而且将继续存在;②
织布机真切地将传说中的画面与历史中的故事活生生地呈现于眼前;③
织布机融入了织女的生命。织女使织布机有了灵性,织布机使织女不再普通。(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14
.①
心灵手巧,织布技艺娴熟高超;②
工作专注认真;③
坚毅勤劳;④
热爱生活,心系家庭。(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5
.①
对织女们高超织布技艺的赞叹;②
对织女们勤劳坚毅精神的赞美;③
对远离现代文明的山村质朴生活方式的认同。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401612.html
相关阅读: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温新街《油纸伞》阅读答案
散文《有家无长》阅读答案
《太阳和霓虹灯》阅读答案
《西风胡杨》阅读答案及详细分析
《绝唱》散文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