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吴江船》阅读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初中记叙文阅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吴江船
  那是一个夏天的夜晚,从吴江坐木船到苏州,水程40余华里。两个都是闻名千年的美丽古城,这种夜游,本应该是动人心弦的至高享受。
  坐船的不是我一人,而是一大群当代青年士子。时间是本世纪70年代初,张岱死后280余年。
  事情还得从去吴江说起。

  “枫落吴江冷。”这是谁写的诗句?寥寥五个字,把萧杀晚秋的浸肤冷丽,写得无可匹敌,实在高妙得让人嫉恨。就在那样的季节,我们带上母亲打点的行囊和自己整理的书籍去了,浩浩荡荡上千人,全是大学毕业生。吴江再苍老,也没有见过这么多文人。此地不是我们旅程的终点,我们要去的是太湖。

  吴江县城也叫松陵镇,由松陵镇向西南,在泥泞小路上走七八里,便看见了太湖。那年月,人人都忘了山水;一站到湖边,人人都在为遗忘仟悔。满脸惶恐,满眼水色,满身洁净。我终于来了,不管来干什么,终于来到了太湖身边。一种本该属于自己的生命重又萌动起来,这生命来自遥远的历史,来自深厚的故土,唤醒它,只需要一个闪电般掠过的轻微信息。
  我们的任务,是立即跳下水去,掏泥筑堤,把太湖割去一块,再在上面种点粮食。上面有人说了,谁也不稀罕你们种的这么点粮食,要紧的是用劳役和汗水,洗去身上的污浊。

  水寒彻骨,浑身颤抖。先砍去那些芦苇,那些世上最美的芦苇,那些离不开太湖、太湖也离不开它们的芦苇。留在湖底的芦苇根利如刀戟,大多数人的脚被扎出血来。浑浊的殷红一股股地回旋在湖水间,就像太湖在流血。

  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围堤终于筑起来了。每个人都已面黄肌瘦,母亲打点的那些衣服,哪禁得住每天水泡泥浸?衣衫全都变得褴褛不堪。为了劳动方便,每人找一条草绳系于腰间。一天,有几个松陵镇上的居民,不知为了何事来到农场,见到这个情景,以为遇到了苦役犯,赶紧走开。

  棉衣只有一件,每次干活都浸得湿透:外面是泥水,里面是汗水。傍晚收工,走进自搭的草棚,脱下湿棉衣,立即钻进被窝,明天一早,还要穿上湿棉衣出发。被窝是温暖的。放下帐子,枕头下压着好看的书,赶紧抢住时间神游一番。与浮士德对话几句,到狄更斯的小旅馆里逛上一圈,再与曹雪芹磨上一会。雨果的《九三年》撼人心魄,许国库的英语课本扎实有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那么玄深又那么具有想力。此时此刻,世界各国的同龄人都在干什么呢?他们在中国的可能的竞争者们现在正在苦思着一个旷古难题:湿棉衣哪一天才能干?

  帐子里的秘密终于被发现,发现者们真正地愤怒了。世界上竟然还有这么多污七八糟的书,而且竟然还有这么多人不顾白天干活的劳累偷偷地看!很快传下一个果断的命令:收缴全部与“文革”相抵触的书籍。

  箱子一只只打开,上千名大学毕业生的书,堆得像小山一般。一个负责人绕着小山威武地走了一圈,有一个问题让他有点犯难:这堆书算什么呢?如果算是毒品,应该立即销毁;如果算是战利品,应该上缴领导。沉思片刻,他挥手宣布:装船,运到松陵镇,交给领导看一看,然后销毁!
  书,满满地装了三大船,让大学毕业生自己摇船启航。临行前负责人以亲切的口气对大学毕业生们说:烧书的火,也要请你们自己来点。
  火是当夜就点起来了的。书太多,烧了好久,火光照亮了松陵镇上的千年古松。

  没书了,闲得发闷。好在已到了夏天,收工后可以消遣的事情多了起来。最有诱惑力的是游泳,一天干下来浑身臭汗,总要到太湖里洗一洗,何不乘机张开双臂,松松爽爽地游一阵呢!清凉的湖水浩阔无比,吞到嘴里都是甜津津的。夏天傍着个太湖不游泳,太说不过去了。

湖水轻抚着我,我把自己消融在湖水中。我们这一代命贱,干了那么重的活,一入水仍然满身精力充沛。游得很远了,双眼贴着湖水环顾,这儿只有我一人,赤条条的,自由自在。不是洗澡,不为锻炼,不在比赛,只是玩乐。此时此刻,四肢全属自己,连生命也掌握在手中。像青蛙,像蝴蝶,像海豚,却又什么都不像,只像人。真正像个人了,以自由和健康,与山水和谐。在这个时刻,我才可怜起古代文人,平时,我只是缅怀和羡慕着他们。今天我敢于与他们打赌称胜:我们才是与太湖最亲热的文人。
游泳当时正提倡,负责人不反对,他们自己也游。
  为数不少的女大学生们,先站在岸上看,终于她们忍不住了,三五成群地跑回了宿舍。当她们从宿舍出来的时候,全换上了游泳衣。

  女子游泳,在城市游泳池里屡见不鲜,但在这里却引起了巨大的骚动。她们平时穿着破旧衣衫下田,繁重的农活使他们失去了性别。每天,在田埂上,当她们挑着绝不比男学生轻的稻担迎面走来的时候,男学生从来没有想到这是一些青春灿烂的姑娘。现在,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座略带腼腆的生命杰作。风撩了撩她们的散发,她们的步子轻轻盈盈,如踏着音乐,向太湖走去,走进波提切利的《维纳斯诞生》里边。
  男学生们被震慑了,刹那间勾起了遗失的记忆,毫无邪念地睁大双眼。他们和她们都20余岁。

  此后的日子,渐渐过得暧昧。男女学生接触得多了,有几对明显地往来频繁。一个晚上,几个男学生走过女宿舍门口,正好突然下雨,女学生们热情地挽留他们避雨,还倒了热水让他们洗脸。几天后的一个星期天,所有的男学生出动,在女宿舍门口挖了一口深深的大井,还用小石子在井沿上垒出三字:友谊井。

  但是很快传来消息说,这里出现了腐蚀与反腐蚀的斗争,阶级斗争有了新动向。事情说到这个份上,也就好办了。当时正好全国又在兴起什么运动,大学毕业生原来所在的大学向农场派出了好些战斗组,大多由工人宣传队率领。太湖边的草棚子里热闹起来了,夜夜灯光都很晚才熄。青年们第二天一早上工,都头重脚轻,晃晃悠悠。

  挖思想、排疑点、理线索、定重点,炊事班每天打出的饭菜,开始有了剩余。好几个小集团被清查出来了,大会上,报告者的口气越来越凶。后来,终于点出了一些名字。罪行最严重的是一个漂亮热情、善于交际的女学生,她在下农场前的一次同学聚会中,被几个男同学戏称为“外交部长”。她竟然笑了笑,没有拒绝,也没有向领导揭发。“这样的反动小集团连职位都分好了,不为夺权为什么!”报告者的推断极其雄辩。
  一天傍晚,传来警报,正在受审查的她失踪了。上级命令全体人员分头追寻,几个男学生在湖边找到了她的纱头巾……
  不知什么原因,两年之后,突然通知我们回城。
《吴江船》阅读答案
  实在不知上级出于什么考虑,一定要把出发的时间定在夜间。天刚擦黑,大学毕业生们整队上路,从农场步行到松陵镇。满箱的书已经烧掉,带来的衣服大多已穿破扔了,行李变得很轻便。

  夜航船行进在夜的土地,夜的河港。岸边的村庄黑森森地后退,惊起的水鸟掠着翅膀低飞几圈又回巢了。这条河流淌的是千年波涛,吴地历来文化繁盛,文人的夜航十分平常。明代盛大无比的虎丘山曲会,参赛文人大多是坐船去的,唐寅他们的人生故事,好大一半发生在船上,直到柳亚子先生为南社奔忙,也不得不经常坐船夜航。今天是我们在船上,从千古吴江到千古苏州,去干什么呢?不知道。一群没有了书的书生,茫茫然,昏昏然,一个个打起了瞌睡。
就这样,我终于坐了一次夜航船。算来,也有20年了。
1. 结尾处“我们在船上,从千古吴江到千古苏州……茫茫然,昏昏然,一个个打起瞌睡”一句与开头那三个字照应?   [1分]

2. 文章第二部分由“事情还得从吴江说起”引出话题,自然转入对“吴江往事”的回忆,写了      、     、     三个生活片断。  [3分]

3. 本文写了20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深秋季节,成百上千的大学毕业生,响应毛泽东发出的“             ”的号召,告别校园生活,浩浩荡荡地涌向太湖,去掏泥筑堤,改造太湖,其目的是:       (用文中原句答) [2分]
4. 文中“秦始皇们”下令让大学生自己点燃烧毁自己书的火,为什么要烧掉自己的书?(用文中的原句回答)这一“焚书坑儒”的一幕,使你明白了什么?  [2分]

5.  “一个漂亮热情、善于交际的女学生”在斗争中投进了太湖的怀抱,真正成了太湖的女儿。我们今天的青少年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只略知是一场文化大灾难而已,但读到这里,你会感受“文革”不仅仅是文化劫难,更是对   的扭曲,更是对   的催残。[2分]
6. 文末为什么写明代文人为“虎丘山曲会”而奔忙,清代柳亚子为“南社”而奔忙。(要求从写作手法和内容两方面答)   [2分]
7. 用简短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  [2分]
《吴江船》答案
1.三个字是:“本应该”
2.砍芦苇   烧书(焚书)  游泳
3.发出的号召是“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或:上山下乡) 其目的是“用劳役和汗水,洗去身上的污浊”

4. “收缴全部与“文革”相抵触的书籍。   明白了二十年前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大灾难、大浩劫,这场“焚书坑儒”,烧掉的不仅仅是书,而是一代青年人的文化人格和文化追求。
5.人性   生命
6. 写作手法是对比  内容是道出了作者心中的无奈、苍凉与忧患,从而深刻揭示了“文革”的荒谬。(内容上可扩展答案,有此意即可给分)

7. 本文截取了砍芦苇、烧书、游泳三个生活片断,叙写了一群青年学子“文革”期间的吴江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表现了他们爱太湖而去毁太湖,爱读书却亲手焚书,珍爱友谊却因友谊而死的茫然与痛苦,从而揭示“文革”对青春对人性的扭曲与摧残。
《吴江船》阅读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1271180.html

相关阅读:《小溪》阅读答案
别把植物带回国阅读答案
变 阅读答案(龙东地区)
生命之韧 阅读答案
《通往良知的唯一道路》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