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2019年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9)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初中阅读指导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9

主题阅读关键词:

环境保护

(九)环境保护

读•能力提升间

名篇赏读

一块地的怀念

刘静峰

一块地,永远不会闲着。你种它,它就长庄

稼。你不种它,它除了庄稼什么都长。

那时这块地就是庄稼地。春夏长小麦,小麦收割前套种玉米,或者麦收后种大豆、高粱。田头地垄还有倭瓜、丝瓜、绿豆、红豆和芝麻,秋后再播上小麦,等待来年。一年四季,这块地都很忙。

我在这片田野行走,遇到的是庄稼的事。庄稼的事情让人有成就感。比如看到麦子灌到麻袋里,玉米装进篓子里。甚至瓜秧上开了一朵花,结了一个瓜纽,人的心都抹了蜜似的甜。那是大地的成果,大地的孩子,也是庄稼人的孩子。我能呼吸到来自庄稼身上的热烈蒸腾的气息,这种炙烤的热力让我迷醉。

这样的美感,持续了几年。我从中获得了很多快乐。四季变换的色彩,收获的场景,生长的美丽,都在我的内心珍藏。我触摸着庄稼,融入它们的生长、繁衍,也悸动于生命的腾跃、奔跑和飞翔。这里每时每刻都是童年的境界,无邪、无知、天真、纯洁。

这块地每年的庄稼,如果用经济的眼光去看,价值不会太大。虽然它装点了一块地,可是人们怎么能容许一块地长在城市里呢?

这块地被很多眼睛盯着。它是这个城市内部唯一一块还长庄稼的土地。庄稼没有竞争力。庄稼地被许多可以用金钱衡量的眼光瓜分成一个个的楼盘,就像一个弱女子遇到残忍的强盗,马上溃不成军、支离破碎。这块庄稼地成了最后的黄金,谁都想分一杯羹,价格也因为处在城市内部而急速飙升。你争我夺,胜者为王。终于,今年的春天,麦苗没有来得及返青,这块地被插上五彩的旗帜,迎接一批钢铁战士的光临。然后,麦子惨遭蹂躏,土地的肌肤被划开……土地不再柔软、不再温和,它有了钢铁的骨骼,冷硬的身躯。许多可能存活的生命被挤压到无人知晓的去处。

于是,今年的田野不是田野,今年的田野没有庄稼。这里只有尚未建成的楼房,轰鸣的吊车,来往的运输车,飞扬的尘土,还有翻起的土丘,土丘上覆盖的野草。熟土被生土覆盖,乱石趁机浮上表面。没有了庄稼,野草开始肆意扩张。高高低低的土丘上,野草安营扎寨,野蛮地殖民。

这块地最终的归宿,就是一片巨资搭建的楼台。它将永远失去曾经的丰富性和可以觉察的活力。一块地,一旦失去了庄稼,它的本性就消泯了。农人多少年养熟的土地,现今只有僵硬的质地。即使若干年后此处复归还原,也不知需要多少年可以治愈伤痕。

我每天还是要走过这块地。我经过这块地的时候,想到的都是庄稼。想到庄稼,我才感觉到土地的生机。我的心里,都是对这块庄稼地的怀念,怀念一块长满各种各样庄稼的地的消失,尽管我的怀念无人知晓,或者不一定有什么价值。

(选自《散文》2019年第11期,有删节)

赏析品味

一块地,一块普通的长着庄稼的地,却又处在城市之中,它被开发、被瓜分成楼盘的命运,在急功近利的当代中国城市随处可见。作者曾迷醉于这块地的庄稼,却又目睹了这块地被瓜分的惨状。所以,作者每每走过这里,只能是深深地怀念这块地,怀念这块地里的庄稼。文章叙写了一块庄稼地消失的过程,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生存的重大危机:那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庄稼地越来越少,人类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堪设想。保护耕地,保护自然,应该成为人们的共识。

全文没有惊人的议论,没有直白的抒情,但内涵却是深刻的,情感却是炽热的。作者在淡淡的叙述中蕴藏着炽热的情感,在平静的记叙中揭示出深刻的内涵,这正是这篇文章吸引读者的魅力所在。

写作借鉴

这篇文章,表现的是人类保护自然耕地的重大主题,但却从对一小块庄稼地的怀念写起,切入角度很小、很具体,选材也普通平实,这正是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好的文章,不在于材料有多么重大,不在于切入角度多么宏大,我们要学习这篇文章,从具体细微的角度和材料中,挖掘出富有深意的内涵,使文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再者,这篇文章的语言亲切、自然、流畅,如作者坐在我们对面侃侃而谈,娓娓道来。我们写作时,要努力学习作者这种语言特色,使文章富有更强的艺术魅力。

阅读练兵一

报信人

刘 洋

树墩的本事整座大兴安岭无人不

知。树墩是伐木高手,也是捕鱼行家。

树墩伐的树十节火车也拉不完。树墩会辨水色察鱼群,一网下去要什么鱼就上什么鱼,不掺一条杂色。树墩会十里江面扎晾子,专逮洄游的大马哈鱼。黑龙江三月跑冰排,江水刺骨凉,树墩一个猛子下去,顶水游十里,把一条百斤重的开江大鲤鱼扑棱棱扔上岸。九月江水涨,鳇鱼返故乡。树墩三天三夜在黑浪连天的江里跟踪一条千斤重的大鳇鱼,把60多斤重的标枪准确无误地扎在鳇鱼身上,让尾随的渔民兄弟喊着号子拖上岸,全村老人孩子有说有笑吃一冬。这样的事大人小孩都知道,沿着黑龙江走,你随便往哪架晾子前一靠,往哪座工棚里一倒,树墩的故事就会像老林子里的野葡萄,水灵灵,鲜嫩嫩,一撸一大把。

然而,这么一个英雄却忽然失踪了。有人说他顺水走了,从海参崴出海了。有人说他骑一条大鱼回黑龙江的源头呼伦湖了。还有说得更邪乎的,说他和一条毛驴子大的大马哈鱼斗法,让大马哈鱼给吞了,整根腿骨都给拉出来了。不管怎么说,都和水有关。树墩水命,这辈子注定要和鱼扯不利索。

其实树墩没有死,此刻,树墩两腿正深深陷进牛耳湖百里泥沼里不能自拔。

树墩是三天前来到牛耳湖的。

牛耳湖水面很大,在大兴安岭主峰下。大兴安岭北坡的水清一色往北流,看那架势都想流出国境,去养活人家的森林、草原和牛羊,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又都无一例外地注入牛耳湖。牛耳湖呢,兜了一个小圈子,向南开出一个小岔口,巧妙地绕过主峰,把整个北坡的水又一滴不落地送进了嫩江,流到松花江,再汇入黑龙江。近年呼伦湖越来越瘦,要不是牛耳湖丰沛水源的供给,黑龙江怕是早就见底了!

山民们嘴巴子油汪汪,脸蛋子红彤彤,都说,躺在牛耳湖边,这辈子专等吃香的喝辣的了。细心的树墩却发现,黑龙江正迅速变瘦,回来产子的大马哈鱼游不到它的出生地,全困死在了途中。

树墩想查看一下原因。树墩出发了,走了九天九夜,来到牛耳湖边,眼前的景象让他发呆。以前碧波万顷的牛耳湖已是一片沼泽,湖中央一汪黄汤在秋风扯动下颤颤巍巍,像老人的泪眼。湖心四周鱼骨遍地,鱼肋一人高,鳃盖磨盘大,脊梁骨更像横躺竖卧的大树,整个湖区就是一座白骨森林。树墩没走几步就陷了进去,越想拔越拔不出,越拔就陷得越深,几经折腾,精疲力竭的树墩昏睡过去。不知过了多久,他突然被一阵咔嚓咔嚓的说话声惊醒。整天和鱼打交道,树墩听得懂鱼的语言,这咔嚓咔嚓的话语可是鱼的对话?树墩听得很吃力,有点像东北人听广东话,不过还是听懂了一个大概:人类再不节制,下辈子全得饿死!

树墩心一惊,也不知哪来那么大力气,竟然把自己拔了出来。树墩想把鱼的话告诉乡亲们,他拼命奔到江边,顺着江水漂回家。

树墩拉住一位长者的手,上气不接下气地说:“牛耳湖要干了,黑龙江要断了,大兴安岭要死了。赶快告诉老少爷儿们,千万不能再砍树了,我们这辈子说啥也得给后辈儿孙留点指望。这是鱼说的,我听懂了鱼的话……”说完头一歪就咽气了。

(选自《中国铁路文艺》2019年第2期)

基础层级演练:

1.这篇阅读材料应该属于什么文体?为什么?

2.根据本文大意,说说题目“报信人”的具体含意。

发展层级演练:

3.文章末尾写道:“这是鱼说的,我听懂了鱼的话……”你怎样理解其中“鱼”的形象?

4.第二段极力描写树墩的本事,这样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5.这篇文章在人物塑造方面什么显著特点?

写作拓展延伸:

6.以“守门人”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阅读练兵二

草原,一支苍凉的秋歌

秦维宪

太阳刚升起,我便驱车从呼和浩特向希拉穆仁大草原进发。车出市区不久,即进入连绵起伏的大青山,望着窗外枫红谷黄的秋色,我的思绪陷入少时读过的描写蒙古大草原的小说情景中:绿莹莹的草原无边无际,清风拂过,端的是“风吹草低见牛羊”;草甸子上野花盛开,群马驰骋;红日西沉,蒙古包外响起悠扬的马头琴……

两个小时后,希拉穆仁大草原到了。希拉穆仁在蒙语里是指水草丰茂之意,自古以来这儿环境优美,人杰地灵。清朝乾隆皇帝北巡到此,惊叹世上居然有如此美丽的草原,草原上竟有如此清澈的河流,遂下旨在这里建一大召(指寺庙),作为满、蒙、汉等民族融洽的象征。这座古寺现保存完好。然而,草原风光却与当年大相径庭。

我因有过川北大草原和云南香格里拉草原之旅,所以格外留意内蒙古大草原有何特色。进入我视野的草原显得十分苍凉,不要说文艺作品中写到的那种齐腰深的草了,即使所剩无多的小草,恰似北方田野里稀稀拉拉的麦茬;更有一片片裸露的沙土,旅人骑马、骑骆驼兜圈之际,后面扬起一溜尘土;草原上风大,我们的头发、鼻孔里吹入点点沙粒;哪怕我望尽地平线,也不曾看到一幅牛羊满坡的画卷,河流早已成了涓涓小溪……

面对已显沙化的大草原,心想这也许是秋天的萧条所致,因为秋天的歌总是充溢着自然界的苍凉,充溢着人生的悲凉。由此追溯斑斓的历史长河,中华文明是由黄河文明、长江文明、草原文明这三大文明圈不断融合、不断发展而来的;与汉唐丝绸之路、宋元海上丝绸之路比肩的草原丝绸之路上辙痕犹在,似乎尚有驼铃声声;长空忽然一阵鹰鸣,颇像成吉思汗的蒙族铁骑,纵横欧亚大陆,将旌旗插向大漠深处,一路留下铿锵的足音……难道建立过辉煌的草原将要变成茫茫的戈壁滩?

怀着诸多疑问,我请教了当地的老牧民。他们坦言,草原急剧沙化是近几十年的事,希拉穆仁大草原在上世纪70年代仍然是水草丰茂,风光无限,如今的景象与国人过度开发草原有关。我闻言不禁联想到当下国家对生态文明的关注。所谓生态,就是生物在某一种环境下生存与发展的状态。按照西方生态美学的观点,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窃以为生物有三个层次的生命:第一层次为植物,第二层次为动物,第三层次——也即最高层次为人,这三者之间的生物链是不能破坏的,如破坏了第一层次,必然危及第二、第三层次。好在国家已经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并科学地制定了治理草原的方案,前景还是光明的。

(选自《新民晚报》2019年10月13日,有删节)

基础层级演练:

1.“风吹草低见牛羊”出自哪首诗?请写出全诗。

2.为什么说草原是“一支苍凉的秋歌”?请结合文意加以解释。

发展层级演练:

3.第一段写想象中的蒙古大草原美景,有什么作用?

4.赏析文中画线句子,说说它的含意和特点。

5.本文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写作拓展延伸:

6.请就你们周围的环境保护情况,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自定。

参考答案:

《报信人》:1.小说(或微型小说、小小说)。符合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符合小说采用虚构手法的特征。 2.树墩通过亲自查看,发现了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恶果,拼命回到家乡向人们报告他的发现,也是向人类通报要保护自然生态的信息。 3.“鱼”应该是大自然的化身,大自然正给人类提出警告。4.极力写树墩在水中的本事,是为了说明树墩和水的密切关系,也是为人物后来的英雄行为作铺垫。 5.塑造树墩这个人物形象,作者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使这个人物具有凡人没有的英雄本事,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6.略。

《草原,一支苍凉的秋歌》:1.略。 2.秋天的歌本身就充满着自然界的苍凉,又因为在秋天看到了严重沙化的草原,更感悲凉,所以才这样说。 3.想象蒙古大草原的美景,主要是为了与现在的草原情景作对比,引起人们重视。 4.通过联想的方式,表现草原曾经的辉煌;运用排比句式,使语句整齐,意蕴悠长。5.前后对比。通过草原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揭示出过度开发造成草原沙化的严重性,希望人们能科学地治理草原,保护生态环境。 6.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1116084.html

相关阅读:记叙文阅读步骤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八大热点
关于进行课外阅读积累的建议
归纳文章要点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