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2、体会作者的观察想象,发展自主想象能力。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内引生活,激趣导入
以猜谜的方式内引生活,调动经验,缩小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散读,初步把握:
要求在对照注释的基础上,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2、学生试读,师生评价:
学生尝试在初步了解基础上读清文句节奏句读。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感知文章的情味并基本会意。
4、师生齐读,整体把握:
整体把握文章:写了“我”儿时的那几件事?
(“物外之趣”三件事:一、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二、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三、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进一步研读课文。
2、对小组间提出的疑问等进行互动解读。
四、体验升华,拓展延伸
学生根据自身体验畅谈,体验迁移,内化学习成果。
1、挑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说理由。
2、在文句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说想象。
3、通过联想想象,感知“物外之趣”,说发现。
4、交流类似的经验、乐趣,说感受。
5、拓展文本,朗读、讨论、体会成年人的“童心”“诗意”。
五、总结激励 ,结束全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yi/71476.html
相关阅读:第15课《我的梦想》教案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观舞记》 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
袁隆平的“寻梦园”